粒数

作品数:2864被引量:4420H指数:2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志敏李自超张爱民毛瑞喜潘旺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福建稻麦科技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优质杂交稻琼香两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4
《福建稻麦科技》2007年第3期15-16,共2页林尤珍 
关键词:优质杂交稻 高产栽培技术 光温敏核不育系 粮食作物 杂交稻组合 杂交F1代 每穗总粒数 海南省 
高产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福优98-5高产制种技术
《福建稻麦科技》2005年第4期33-34,共2页王修文 李洪胜 
关键词:高产制种技术 新组合 杂交稻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抗稻瘟病 每穗总粒数 Ⅱ优58 湖北省 年平均 
优质稻佳辐占的高产结构分析被引量:13
《福建稻麦科技》2005年第1期3-5,共3页亚港 苏连庆 陈进明 黄晓辉 黄溪华 李小萍 李义珍 
调查了优质稻佳辐占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明确:(1)每平方米穗数和每穗粒数的田块间变异大,对构成每平方米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达5 7%和43 % ;(2 )千粒重和结实率相对稳定,因而每平方米总粒数决定了库容量,也决定了产量,产量与每平方...
关键词:水稻 佳辐占品种 产量结构 库容量 结实率 每穗粒数 粒重 
优质晚籼稻产量因素分析及育种应用探讨被引量:3
《福建稻麦科技》2004年第4期7-9,共3页黄洪河 张海峰 蔡秋华 郑苹立 郑九如 
对62份优质晚籼稻新品系产量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穴穗数、结实率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穴穗数(392%)、结实率(2458%)、每穗总粒数(178%)、...
关键词:产量因素 结实率 优质 粒数 穴穗数 育种 穗长 晚籼稻 贡献率 相互促进 
杂交稻新组合Ⅱ优129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福建稻麦科技》2002年第4期4-5,共2页谢旺有 陈秉发 黄荣裕 
Ⅱ优129是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用自育的镇恢129与Ⅱ-32A配制而成的晚籼中熟新组合,于199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泉州市农科所1999年引进试种.并于2000年推荐参加福建省晚稻区试.经2000~2001年两年区试,平均产量达448.72kg/667m2和 455.82kg/...
关键词:每穗总粒数 千粒重 产量 有效穗 结实率 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系主要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福建稻麦科技》2002年第4期6-7,共2页何文中 谢少和 
小麦产量性状为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支配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且产量构成诸因素间彼此关联.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作物目标性状间的关系,是一种较有效且简便可行的方法.本文通过对1998~2000年福建省小麦区试材料中品种主要农艺性状...
关键词:小麦 福建省 关联度 麦类作物 主要性状 有效穗数 灰色关联度分析 穗粒数 新品系 
福建省小麦区试筛选出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1989~1999年)
《福建稻麦科技》2002年第4期8-9,共2页涂祖荣 苏保 林守涌 
为了筛选适合于福建省小麦产区种植的丰产、稳产、抗性较强、生育期适宜的小麦良种,通过1989~1999年福建省小麦区试,筛选出了龙溪6号、泉麦3号、绵阳26、莆小麦7号和泉麦1号5个品种应用于生产,并通过审定.本文拟利用区试结果及有关资料...
关键词:性状分析 品种区试 育种目标 品种选育 专用型 单株有效穗 实粒数 分蘖成穗率 分蘖力 稳定性参数 
第28届国际灌溉稻品种种植评价
《福建稻麦科技》2002年第3期1-3,共3页胡如英 郑建华 吴春珠 赵明富 杨聚宝 
关键词:灌溉稻 抗性鉴定 育种材料 分蘖力 香丝 恢复系 稻作 穗型 育种方法 粒数 
两优2186在三元区种植技术特点研究
《福建稻麦科技》2002年第3期22-23,共2页郝方建 王朝阳 
关键词:三元区 穗粒数 结实率 生育期 试验点 单季稻 水稻 齐穗期 抽穗期 品种间 莘口镇 双季稻 
优质两用稻“东南201”试验示范结果分析
《福建稻麦科技》2001年第S1期19-20,共2页洪德文 林文亭 郑伯伟 
关键词:优质米 结果分析 产量 结实率 有效穗 每穗粒数 穗长 稻草粉 分蘖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