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

作品数:5037被引量:443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徐源刘佳昱李艳丽季美含刘益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功利主义视域下的瘟疫书写与伦理抉择——以《十字》和《末日之战》的比较为例被引量:1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95-103,共9页李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域外思想资源整理与研究”(21&ZD258);广州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稿”(YM2020009)。
《十字》与《末日之战》都写到了人类在面临瘟疫威胁时,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或健康为代价来成全人类群体的发展延续,这种“非人道”取舍行为饱含了功利主义的伦理色彩。王晋康与布鲁克斯的瘟疫书写为科幻小说灾难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一种范...
关键词:科幻小说 瘟疫 功利主义 生物伦理 
末日想象与非自然叙事——论《斯克里克》中的反乌托邦建构被引量:2
《英语研究》2022年第2期80-89,共10页陈爱敏 张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美国都市戏剧与都市精神研究”(17BWW09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批评语境中的美国戏剧30年研究(1990—2020)”(22WWA02);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卡里尔·邱吉尔戏剧中的反乌托邦思想研究”(KYCX21_1267)的阶段性成果
卡里尔·邱吉尔的《斯克里克》不仅是非自然叙事类型在戏剧方面的具体投射,还是一则反乌托邦寓言,其中隐含着对后现代性进程的警示,引导大众对当下社会的弊端进行批判,并积极参与到现实变革之中。本文聚焦这一部后现代悲剧,从非自然叙...
关键词:卡里尔·邱吉尔 《斯克里克》 非自然叙事 反乌托邦 
晚清科学传播与末日科幻小说创作以 “彗地相撞”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科学文化评论》2022年第5期44-56,共13页陈婷 张恒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方天文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CZS075)
19世纪末,西方关于彗星撞地球的科学新闻以及以此为主题的末日题材小说被大量翻译至中国,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广泛关注。加之晚清动荡的时局和弥漫社会的末世情绪,激发了中国本土作者以彗地相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促使彗地相撞逐渐从一个天...
关键词:彗地相撞 科学传播 科幻小说 晚清 
从末世电影到末日影像——探寻电影−哲学的一种未来可能被引量: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94-106,186,共14页姜宇辉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法国哲学的审美维度研究”(项目编号:17BZ015)。
末世电影是晚近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但学界对其所进行的分析尚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一是仅关注其“景观”的方面,而忽视了它与末世论、末日论等深刻哲学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仅聚焦于末世景观的某些局限的方面,比如自然灾难,...
关键词:末世 末日 世界 理念 体验 绝对无 忧郁 
试论清末日谍梶山鼎介在华情报活动被引量:1
《军事历史》2022年第2期81-90,共10页刘豫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日“近现代日本对‘满蒙’的社会文化调查书写暨文化殖民史料文献的整理研究”(19ZDA217)阶段性研究成果。
梶山鼎介是幕末长府藩士,明治维新后一度留洋,西南战争时加入日本陆军.1879年随日进舰赴华进行情报活动,不仅刺探了厦门和漳州等地的布防,也对清政府的陆海军实态有了一定认知,留有《南支那纪行》.1880年升任驻华武官后,在1881年展开了...
关键词:明治陆军 情报活动 梶山鼎介 情报将校 
幕末日美外交关系的不对等性(1853-1867)——兼谈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启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31-37,共7页赵承伟 卢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日本近代转型时期的‘外交革新’研究(1853-1902)”(项目编号:19VJX05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近代中日两国对美外交政策对比研究(1840-1919)”(项目编号:20CPYJ71)。
幕末时期,德川幕府在内忧外患的处境下,“本弱末强”的局面愈演愈烈,而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在经历了长久的原始积累及早期成功的中立外交政策后,已羽翼渐丰,且将视野逐渐转向东方。随着西力东渐,美国于1853年叩开了日本国门,由此开始,美...
关键词:幕府末期 日美外交关系 不对等性 当代国际关系 
成长的烦恼与性别的困惑——徐小斌中短篇小说中13岁少女的认同危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1期160-173,共14页张志忠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3&ZD12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对徐小斌中短篇小说《请收下这束鲜花》《末日的阳光》作出深度的文本解读,阐述作品女主人公遭遇的13岁心理危机。在成长心理学中,13岁作为青春期的起点,是人生最重要的心理节点。徐小斌笔下的两位女主人公生逢此时,既有“文革”动...
关键词:徐小斌 《请收下这束鲜花》 《末日的阳光》 性别困惑 认同危机 
从布留洛夫到伊万诺夫:历史画的终结与一种新的艺术史被引量:2
《美术研究》2020年第6期129-136,共8页于润生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俄罗斯美术中的国家形象研究”[项目号15CF145]成果。
本文以俄罗斯学院派画家布留洛夫和伊万诺夫的代表作《庞贝的末日》《基督向人民显现》为个案,讨论二人面对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挑战历史画价值时所做出的不同回应。文章通过分析画面主题、形式语言、修辞手法以及评价接受揭示出历史...
关键词:布留洛夫 伊万诺夫 《庞贝的末日》 《基督向人民显现》 历史画 修辞 叙事模式 
康德《万物的终结》中的末日审判思想考辨被引量:1
《基督教学术》2020年第2期138-151,427,共15页刘凤娟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康德历史哲学新论”(项目编号:19FZXB041)的阶段性成果
康德在《万物的终结》中表达了一种奇特的末日审判观点。末日不是人类历史的最后时刻,而是每个个体的生命终结时刻。万物的终结在这种末日观念中意味着感官世界对个体而言的消逝,对于其他人而言,万物照常更迭,时间依旧流逝。审判也不是...
关键词:康德 末日 审判 《万物的终结》 
末日的辩证:军备竞赛及其危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5期116-126,237,238,共13页 张广翔(译) 刘颜青(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64)。
当今世界的国际安全正朝着一个全新的阶段步履蹒跚地走去,但在人们的生活中,伴随着军事情报交换的核武器或其他武器的军备竞赛依然存在,并且没有任何严格的限制和规定。美俄两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接连退出了《中导条约》,而《第三阶段削...
关键词:军备竞赛 核武器 核理论 高超音速武器系统 导弹防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