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皮肤坏死

作品数:54被引量:79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袁萍郝雪梅胡小灵杨瑞李亚洁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郑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更多>>
相关期刊:《社区医学杂志》《护理实践与研究》《当代医学》《天津医药》更多>>
相关基金:军队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鼻翼缩小术后血肿局部皮肤坏死1例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4年第8期866-869,共4页陈丹丹 林辉 韦成江 欧远宾 
该文介绍1例鼻翼缩小术后血肿导致局部皮肤坏死的病例。患者女,20岁,在外院行膨体(综合)隆鼻加耳软骨垫鼻尖手术,同时行鼻翼缩小术。术后7 d拆线发现右侧鼻翼伤口血痂覆盖,愈合不良,给予清创缝合。清创后第7天切口缘突然出现淤黑,范围变...
关键词:鼻成形术 鼻翼缩小术 血肿 皮肤坏死 并发症 
眼镜蛇细胞毒素致昆明小鼠局部皮肤坏死模型的构建
《蛇志》2024年第1期6-11,共6页陆雪玲 朱俊蓉 黄周 黄东凌 王璠 韦晚霞 刘恋 王威 
区域创新合作项目(项目名称:基于虚拟标准化蛇伤患者治疗模型的蛇伤大数据平台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编号:2022YFQ0085)。
目的通过皮内注射中华眼镜蛇细胞毒素(CTX)建立中华眼镜蛇咬伤皮肤坏死小鼠模型。方法通过凝胶层析+离子层析从中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出眼镜蛇细胞毒素(CTX-X)。取30只小鼠随机分为10组:生理盐水组、10μg粗毒组、20μg粗毒组、25μg粗...
关键词:中华眼镜蛇 细胞毒素 皮肤坏死 动物模型 
一例促皮质素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解析与改进被引量:2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2年第9期49-51,80,共4页卜丽君 陈丽 周昀箐 王翠锦 王英燕 韩凤 王纪文 李浩 
2019年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临床药师项目(沪卫人事[2020]87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行业临床研究专项——青年项目(编号:20204Y0339)。
对1例癫痫性痉挛患儿采用促皮质素静脉给药时发生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进行解析。针对事件发生原因,制定并采取措施:静脉穿刺难度事前评估,优化临床监护,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以肌肉注射代替静脉滴注等,避免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癫痫性痉挛 促皮质素 静脉给药 护理质量 患者安全 
专家门诊
《糖尿病之友》2019年第5期70-71,共2页许樟荣 刘国荣 
患者,男,48岁,技术人员。8年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7.0~8.0mmol/L,未予以重视。两年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较往常继续升高,仍未用降糖药。两个月前,左腿外侧皮肤破溃,北京医院诊断为丹毒,局部皮肤坏死,清创时无任何痛觉。验血发现空腹血糖16.8...
关键词:专家门诊 空腹血糖 局部皮肤坏死 技术人员 皮肤破溃 医院诊断 降糖药 体检 
去甲肾上腺素外渗导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16年第9期166-166,共1页于娜 邵明芳 荆晶 李晓玉 赵娟 
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推荐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首选缩血管药物,建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风险低及心动过缓的患者可用多巴胺作为替代药物[1]。去甲肾上腺素在输注过程中发生药液外渗...
关键词:去甲肾上腺素 外渗 局部 皮肤坏死 
裸花紫珠片在腋臭微创术后切口的应用
《皮肤病与性病》2016年第3期232-232,共1页陈振琼 
腋臭微创手术是目前治疗腋臭较为有效且让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但腋臭微创手术后血肿、局部皮肤坏死、伤口愈合不良、疤痕等常见并发症,常给患者带来机体及心理的痛苦.也是手术医师最为头疼的事。减少和预防腋臭微创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关键词:微创手术 裸花紫珠片 腋臭 术后切口 应用 局部皮肤坏死 伤口愈合不良 切口愈合不良 
1例药物外渗致局部皮肤坏死伤口的护理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年第29期156-156,共1页熊书华 
静脉输液外渗所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轻则引起患病部位的疼痛不适,重则导致静脉血管及局部软组织感染坏死,甚至遗留静脉闭锁、瘢痕形成、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医疗或护理纠纷。因...
关键词:药物外渗 局部 皮肤坏死 伤口 静脉血管损伤 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 软组织 严重并发症 组织损伤 液体外渗 药物疗效 细胞代谢 稀释浓度 疼痛 输液速度 控制 静脉滴注 积极预防 患病部位 
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教训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年第17期367-367,共1页周霞 唐波 
在临床抢救过程中,为了维持患者的血压,往往会应用血管活性药物(Vascular active drugs)。血管活性药物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循环血液灌注而达到抗休克的目的[1]。临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不仅可刺...
关键词:静脉泵入 血管活性药物 药物致 局部 皮肤坏死 组织坏死 临床应用 血液灌注 血管舒缩 血管功能 抢救过程 抗休克 静脉炎 状态 循环 血压 皮下 患者 调节 
1例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输液误入动脉引起局部皮肤坏死的经验总结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年第17期622-622,共1页时富枝 赵磊 卢瑞存 
在儿科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局部肿胀疼痛[1],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抽无...
关键词:新生儿 头皮静脉输液 静脉穿刺输液 动脉 局部 皮肤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 早产儿 输液过程 临床 治疗 血管活性药物 头皮静脉穿刺 鉴别 患儿及家长 喂养不耐受 高渗性药物 低出生体重 住院时间 重度疼痛 
浅静脉留置针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山西医药杂志》2014年第21期2554-2555,共2页朱彦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急剧升高[1],且大多数为晚期患者,化疗成为这类人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的给药途径是反复的浅静脉穿刺,而化疗药物不同程度地损伤血管,药物外渗后导致局部皮肤坏死,...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置管 浅静脉留置针 化疗患者 恶性肿瘤 应用 局部皮肤坏死 延误治疗 疗效满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