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囊膜

作品数:820被引量:1681H指数:1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姚克谭少健梁皓管怀进魏锐利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华实验眼科杂志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后囊膜混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3年第6期592-597,共6页闫慧超(综述) 鲍永珍(审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C2008200)。
尽管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但后囊膜混浊(PCO)仍然是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功能再次下降的常见远期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PCO的发生与前囊膜和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密...
关键词:白内障 囊膜混浊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上皮-间充质转化 
基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的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年第5期395-402,共8页廉飞玥 李阳 姜凌峰 沈皓月 赵江月 严肖啸 于佳明 秦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600717);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02851、2021-MS-200);"双一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114-3111210504)。
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IOL)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型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一个...
关键词:白内障 后囊膜混浊 细胞迁移抑制 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上皮细胞 体外囊袋模型 
Dickkopf-1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被引量: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年第4期285-290,共6页张利民 包秀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60145)。
目的探讨DKK1(Dickkopf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将人LECs系(SRA 01/04细胞)分为Wnt3a过表达组、DKK1组和对照组。Wnt3a...
关键词:Dickkopf家族 晶状体上皮细胞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细胞增生 后囊膜混浊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后囊膜混浊防治研究及展望被引量: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年第4期360-364,共5页陈佳玉(综述) 刘红玲(审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1325)。
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白内障术后房水内生长因子含量升高,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过度增生、迁移、纤维化导致后囊膜混浊而引起视力下降。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周期、增...
关键词: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信号通路 抑制剂 后发性白内障 
不同方式YAG激光治疗后囊膜混浊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被引量:15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9年第4期282-286,共5页林志博 陈鼎 冯晓芬 黄芳 王勤美 
目的评估比较YAG激光不同方式切开后囊膜术后主观、客观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15—2016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患者28例38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
关键词:散射 视觉质量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 切开方式 后发性白内障 
重视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被引量:12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年第3期161-164,共4页汤欣 李华 苑晓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70837、81270984)
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的再次下降,影响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PCO的发生机制研究是提供其防治靶点的主要环节。PCO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细胞的自噬和凋...
关键词:后囊膜混浊 晶状体上皮细胞/病理过程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 基础研究 预防和治疗 
Wnt3a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合成和胶原凝胶收缩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年第7期597-601,共5页包秀丽 刘婷婷 王艳艳 李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60145)
背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细胞外基质(ECM)的产生、异常沉积和收缩是PCO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Wnt3a蛋白参与机体组织上皮细胞ECM的产生和纤维化过程,但Wnt3a对晶状体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伴行的ECM的产生和收缩的影响尚...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 晶状体上皮细胞 晶状体囊/细胞学 细胞外基质 后囊膜混浊 Wnt信号通路 转染 
三种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的囊膜生物相容性比较被引量:1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年第5期402-407,共6页黄琪 赵健 党亚龙 郑伯文 胡志鹏 王桂琴 
背景研究表明,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与人工晶状体(IOLs)的材料有关,然而不同材料的IOLs对PCO发生率的影响存在争议。目的研究不同材料IOLs表面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黏附、增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 囊膜混浊/病因 人工晶状体/不良反应 晶状体后囊膜/病理 晶状体 上皮细胞  
后囊膜混浊的体外上皮-间质转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年第3期210-217,共8页杨宝霞 王晔 赵晓雯 刘廷 黄钰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0990、8137099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2HM009、BS2012YY030)
背景上皮一间质转化(EMT)是导致后囊膜混浊(PCO)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研究LECs的EMT过程对PCO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研究EMT的PCO体外细胞模型。目的建立新的人晶状体囊外摘出术PCO的体外囊袋培养模型,探讨PCO形成过程中L...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白内障摘出/不良反应 晶状体囊  胞培养  囊袋模型 
Pentacam在分析晶状体后囊膜透明性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年第3期260-264,共5页曹乾忠 田臻 陈茜 刘奕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0981)
背景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客观、有效地评价PCO有助于PCO的防治,而以往的评价方法存在许多问题。Pentacam图片法是一种评价后囊膜形态的直观方法,了解异常后囊膜在Pentacam上的表现有助于PCO的预防和治疗。目...
关键词:后囊膜混浊 晶状体囊膜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断层成像/方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