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

作品数:2026被引量:365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金大陆杨健印红标李玉琦唐少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机构=南京大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文革”主流文艺创作的生产机制考察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6年第1期81-89,共9页杨有楠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11&ZD112)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不同的主导方式,即对红卫兵文艺创作的规约,对革命样板戏的'定制',以及透过革命样板戏对其他文艺创作的示范,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将'文革'期间的文学创作圈定在合乎自身目的的范畴之内。可以说,在此种生产机制下完成生产的革命样板戏等...
关键词:“文革”主流文艺创作 红卫兵文艺 革命样板戏 文艺生产机制 
浩然与老舍之死有何关系
《档案与建设》2014年第11期56-59,共4页任玲玲 
1966年8月24日早晨,在北京老城墙西北角的太平湖边,有一位名叫白鹤群的老人发现湖中漂浮着一具男尸 七点多钟,尸体被打捞上岸,经确认是大名鼎鼎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尸体被连夜火化. 此时距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仅仅一...
关键词:老舍 浩然 人民艺术家 天安门广场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 太平湖 红卫兵 
“后文革时代”的历史怪兽
《北方文学(中)》2014年第6期132-132,共1页王冬梅 
时光荏苒,距离“文革”爆发的那个年头己近半个世纪。在布满狂热和血腥的“红八月”,绿军装和红袖章成为一道时代风尚,蛊惑着那一代青少年的懵懂内心。自诩为“自来红”的红卫兵凭借着这身装点,挥动着铜头皮带,将知识界的尊严鞭笞...
关键词:“文革” 怪兽 历史 时代风尚 身份认同 青少年 红卫兵 知识界 
信仰基石:从夯实到坍塌——读陈佩华的《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
《中国研究》2010年第1期277-289,共13页沈捷 
香港长大的学者陈佩华(Anita Chan),1971年邂逅了几位来自广东的年轻人,对他们与香港年轻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感到十分震惊。明明地域相邻,口音一致,但广东年轻人口中讲出的却是令香港人迷惑不解的词汇。那时她就渴望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教育 陈佩华 毛主席 红卫兵 
蹉跎的激情岁月
《文艺争鸣》2002年第3期70-75,共6页丁 帆 
1966年的春夏之交,准确地说,是5月16日的早晨第2节课时,突然,学校的高音喇叭里发出了全校收听中共中央“5.16通知”的紧急通知,大家坐在教室里屏声静气神情庄重地聆听着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几十年以来的老的社会民主党和十几年以...
关键词:红卫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资产阶级 毛泽东思想 铁路运输 毛主席 文革 现代修正主义 班主任 蹉跎 
超越“后殖民主义”语境的有益尝试被引量:1
《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5期11-12,共2页姚新勇 
超越“后殖民主义”语境的有益尝试姚新勇(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自1993年底以来的“人文精神”大讨论,1995年以“张承志现象”为重声、收场戏之一,而在一片肤浅的喧哗声中草草结束了。今天我们旧话重提再谈张承志,首先就...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张承志 历史语境 汉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 多元文化 红卫兵 文化的挑战 人文精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