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釉

作品数:236被引量:20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俞康泰邵明梁陈尚贤胡晓洪阮美玲更多>>
相关机构: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钧瓷低语 紫气东来
《中华手工》2025年第7期96-97,共2页彭一 李胜强(图) 顾荣华(图) 
窑变无双釉色奇,钧瓷瑰宝世难知。钧窑是我国五大名窑之一,钧瓷艺术也与汝瓷、官瓷、哥瓷、定瓷齐名。北宋时期,其工艺达到巅峰,工匠们巧妙运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成功烧制出窑变铜红釉,使钧瓷釉色更为丰富,有“钧窑紫翠釉”之美誉...
关键词:窑变 钧窑 御用官窑 铜红釉 北宋 釉色 紫翠釉 
中国红釉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研究
《陶瓷》2025年第4期37-39,共3页邓利 
中国红釉属于中国颜色釉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红釉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具有鲜艳热烈的色彩之美、丰富多变的艺术风格和厚重深刻的文化内涵等鲜明特色。笔者以《遵义胜境》和《百舸争流》两件作品作为...
关键词:红釉 陶瓷绘画 审美特色 文化内涵 
烟台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碗类瓷器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年第5期9-12,共4页孙纬陶 
文章对烟台市博物馆馆藏四件清代碗类瓷器的造型、釉色、纹饰、款识等进行详细赏析,深入探讨了每件瓷器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发现,这些瓷器不仅展现了清代不同时期的制瓷工艺和审美特点,还反映了传统与创新、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
关键词:清代瓷器 碗类 霁蓝釉 胭脂红釉 青花 
氧化气氛烧成的铁红釉研制
《陶瓷研究》2024年第5期84-87,共4页项嘉玮 付长翼 邵剑平 
以长石、石英、高岭土、滑石、石灰石、骨灰组成的长石釉为基础釉,用三氧化二铁作为着色剂,研制了在1270℃氧化气氛烧制的铁红油滴釉。通过单因素实验法探究了釉料配方组成对铁红油滴釉釉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原料组成对铁红...
关键词:氧化气氛 铁红油滴 釉料配方 色度 
铜红釉中祭红、豇豆红、郎窑红的异同研究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年第9期100-101,共2页詹雅萍 江雪丽 彭兴兴 秦帅 
陶瓷艺术学术界素有“高温铜红釉是陶瓷工艺的试金石”之说,只有盛世才能烧出真正的红色,本文就来对比一下祭红、豇豆红、郎窑红这三种高端红釉的异同,在列举这三类红釉的异同之前,还是先分别简单介绍一下三种铜红釉创烧的时期,逐个了...
关键词:铜红釉 祭红 豇豆红 郎窑红 
铜红釉工艺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研究
《陶瓷研究》2024年第4期141-142,145,共3页陈祖辉 
铜红釉工艺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传统高温颜色釉工艺。铜红釉工艺起源于唐代,历经上千年曲折的传承发展历程。从历史传承来看,铜红釉工艺萌生于唐代,在宋代钧窑中得到发展,并分别在明代前期和清代中前期达到历史传承的高峰。当代铜红釉工艺...
关键词:铜红釉 工艺 传承 发展 
永宣红釉惊“红”一瞥
《中华遗产》2024年第6期112-123,共12页骆文 
最能代表中国的红色,却直到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才姗姗来迟地成为瓷器的主流色彩之一。永宣惊“红”一警的背后,是红釉技术的干年探索,也是政治风尚与艺术审美的一次革新。色如宝石宣德红釉光泽如初。图为明宣德御窑的红釉代表器物——...
关键词:明代永乐 明宣德 僧帽壶 宝石 艺术审美 
清雍正 窑变红釉石榴尊
《中华遗产》2024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清窑变红釉瓷瓶科技保护
《理财(经济)》2023年第12期85-87,共3页刘峰 
瓷器众多颜色釉装饰方式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品种——窑变釉。瓷胎高温烧制,出窑时经还原及氧化作用,表现出了多种不一样的金属氧化物颜色,这里面所指的窑变多指氧化铜的变色,因不是有意为之,成品五彩斑斓,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刚开始时...
关键词:颜色釉 高温焙烧 金属氧化物 瓷胎 红釉瓷 氧化铜 窑变 高温烧制 
近十年中国颜色釉瓷研究的成就与不足被引量:2
《南方文物》2023年第6期282-286,共5页陈宁 钟粲宇 
2017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晚清以降景德镇颜色釉瓷制作的演变研究》(项目编号:JD1709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颜色釉瓷是将含有铜、铁、钴、锰等呈色元素的釉料按照一定的方法施于瓷胎表面,经窑火烧成后呈现出某种色泽的一类瓷器,其种类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红釉瓷、黄釉瓷、蓝釉瓷等。中国颜色釉瓷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
关键词:原始青瓷 红釉瓷 黄釉瓷 烧成温度 成就与不足 青白瓷 蓝釉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