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情奶牛

作品数:17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夏成吴晨晨田允波朱玉哲刘贤侠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兽医杂志》《贵州畜牧兽医》《现代畜牧兽医》《中国畜牧杂志》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奶牛乏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中国兽医杂志》2014年第12期50-53,共4页许楚楚 夏成 王朋贤 孙雨航 舒适 李昌盛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1372488)
近十多年来,我国奶牛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繁殖障碍疾病发生率呈现增高趋势.据统计,我国奶牛繁殖障碍发生率达20%~40%,其中产后乏情奶牛占繁殖障碍的26.68%;美国约有38%奶生产后60~80 d不表现发情[1].集...
关键词:乏情奶牛 蛋白质组学 疾病发生率 繁殖障碍 产后乏情 应用 规模化养殖场 高产奶牛 
同期发情的不同方案对乏情奶牛处理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新疆畜牧业》2013年第10期35-38,共4页刘贤侠 王建梅 胡路锋 杨恒 高树 王学进 姜志涛 陈爱江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高效利用和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编号:2012BAD43B01;兵团育种攻关计划项目子课题"奶牛新品种(系)选育与高效养殖创建示范";编号:2011BA006
本试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农八师地区2个牛场筛选出乏情奶牛69头用3种不同方案做同期发情处理。三组分别为HCG+PG、黄体酮+PG、LRH-A3+PG,结果表明:三组母牛的发情率分别为60%、90%、75.5%、Ⅱ组较Ⅰ、Ⅲ组发情率高,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奶牛 同期发情 乏情 疗效观察 
对乏情奶牛进行活体采卵的研究被引量:1
《广东奶业》2010年第1期20-21,共2页石俊松 赵云翔 吴珍芳 肖帆 魏建生 
目前体外受精技术、性控技术以及克隆技术已应用到奶牛的繁殖育种上.但卵母细胞的来源不足是这些技术推广应用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卵母细胞可以取自屠宰后的卵巢,但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的不足:1)奶牛的屠宰量有限。所以获得卵巢的数量...
关键词:乏情奶牛 活体采卵 体外受精技术 卵母细胞 生殖系统疾病 技术推广 繁殖育种 克隆技术 
泌乳早期发情和乏情奶牛机体代谢和生殖机能的变化被引量:9
《中国兽医杂志》2010年第2期15-17,共3页夏成 朱玉哲 吴晨晨 张洪友 徐闯 郑家三 王洪斌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20895)
在某一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奶牛30头,在奶牛产后发情期(50~90 d)内根据奶牛是否发情将奶牛分为发情组和乏情组。通过对试验奶牛血液生化指标(Glu、BHBA、NEFA)、内分泌指标(FSH、LH、LP、E2、P4)等进行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当奶牛发情...
关键词:奶牛 发情期 机体代谢 生殖机能 
乏情奶牛日粮营养水平和血浆生殖激素的变化被引量:2
《中国兽医杂志》2009年第3期34-36,共3页吴晨晨 夏成 宋成 
关键词:日粮营养水平 乏情奶牛 生殖激素 血浆 发育不良 卵泡生长 产犊间隔 总受胎率 
乏情奶牛日粮营养水平和血浆生殖激素的变化被引量:4
《中国奶牛》2008年第5期26-29,共4页吴晨晨 夏成 宋成 朱玉哲 桑松柏 韩志业 
选取产后65~75天无发情表现的泌乳奶牛,经直检分为卵泡闭锁(Ⅰ)、卵巢囊肿(Ⅱ)、持久黄体(Ⅲ)和排卵延迟(Ⅳ)4组,每组10头奶牛。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每头奶牛血浆FSH、LH、E2、P4的水平,同时分析该牛场此时期日粮中营养水平。结果表...
关键词:乏情 奶牛 激素 
诱导产后乏情奶牛的发情配种试验
《中国牧业通讯》2007年第4期84-84,共1页吴凡 
奶牛产后长时间不发情.延长产犊间隔,降低了生产效益。近几年,通过对产后85天不发情奶牛应用黄体酮结合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2号(LRH—A2)处理试验.取得了较佳效果。
关键词:乏情奶牛 配种试验 不发情 产后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诱导 产犊间隔 生产效益 
氯前列烯醇缩短奶牛产犊间隔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养殖技术顾问》2006年第2期15-15,共1页薄占宏 王林 
关键词:奶牛生产 氯前列烯醇 产犊间隔 缩短 同期发情技术 乏情奶牛 激素类药物 繁殖率 经济效益 诱导发情 
应用新斯的明配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乏情奶牛的效果试验
《中国畜牧杂志》2004年第3期64-64,共1页周继 高正刚 李芝国 
关键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治疗 乏情奶牛 使用效果 试验 发情症状 配种 
新斯的明配合绒促性素治疗乏情奶牛效果好
《贵州畜牧兽医》2002年第6期32-32,共1页周继 李芝国 
奶牛繁殖是奶牛场技术工作的关键,也是其生产取得良好效益的前提。怎样提高奶牛发情率和受胎率则是提高繁殖率的重中之重。经过我们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应用新斯的明配合绒促性素治疗乏情奶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供参考。
关键词:新斯的明 绒促性素 治疗 乏情奶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