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

作品数:4659被引量:4700H指数:2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刘森林邹诗鹏彭小燕杨金华张志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存在对抗虚无——福瑟《死亡变奏曲》戏剧语言的时空建构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4年第9期37-41,共5页周姝静 孔瑞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研究”(19ZD10);2022年山西省重点智库专项课题“高校英语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路径研究”(ESD-17);2024年度山西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当代美国戏剧”(项目编号:2024SZ18)阶段成果。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的戏剧《死亡变奏曲》通过戏剧语言艺术构建了舞台自由时空:舞台提示与悖论性独白将现实、过去与超现实时空并置,台词中断与错位是不同时空断裂处的连接点,重复性语言打破时空壁垒,实现了相异时空中人...
关键词:约恩·福瑟 《死亡变奏曲》 戏剧语言 时空建构 
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论苏童小说《黄雀记》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4年第4期126-129,共4页姜珊 
2023年宁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
苏童是当代著名作家,《黄雀记》是他于201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并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香椿树街为地理坐标,以三位青少年的成长与纠葛为主线,塑造了以祖父为代表的时代“丢魂”群像。个体生存困境的荒诞,宿命意识的大时代遭遇,...
关键词: 黄雀记》  丢魂” 生存梦魇 
“凝视”下的自我“虚无”——《苍老的浮云》封闭空间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4年第4期130-132,共3页孙瑜 张雪艳 
从空间角度研究残雪代表作《苍老的浮云》,其小说空间存在一定封闭性。残雪把听觉、嗅觉、视觉多感官结合,构建了封闭的多重空间。究其空间封闭原因,“凝视”所形成的全景开放式监狱对人形成限制,其中蕴含的他者权力造成人物自我主体性...
关键词:残雪  苍老的浮云》 封闭空间 主体性 
《父与子》中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人物形象研究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年第3期105-109,共5页王子璇 
长篇小说《父与子》是作家伊凡·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巴扎罗夫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个虚无主义者形象。巴扎罗夫游离于片面与深刻之间,认知与行为均体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他孤独彷徨,茕茕孑...
关键词:屠格涅夫 《父与子》 虚无主义 巴扎罗夫 
呼兰小城的荒诞与虚无——《呼兰河传》的荒诞解读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1年第3期64-67,共4页林佩琤 
萧红的《呼兰河传》描写了她童年时代闭塞荒诞的呼兰小城,民众忙着生、忙着死,无意识地以他们的生存方式去领会生存活动本身。人们的精神状态陷入了自己都无法感知的虚无当中,时间的静止与流逝在呼兰小城里失去了意义。人们看不见自己...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荒诞 虚无 
黑白世界里的虚无——《白光》中的色彩意蕴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年第10期123-124,共2页顾秋雯 
鲁迅的小说《白光》有强烈的隐喻效果,在富有意蕴的色彩笼罩下,呈现了一个虚无的黑白世界。首先,“白光”是多种欲望的综合象征,它建立在谜语的基础上,其真实性被解构,其丰富性被消解,成了虚无的存在。其次,黑色不仅表达了陈士成绝望的...
关键词:鲁迅 《白光》 色彩意蕴 隐喻效果 虚无感 
《幸运的吉姆》中的虚无与物化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年第9期159-161,171,共4页朱浩然 
《幸运的吉姆》这部小说只有对高雅文化的嘲讽,没有对新兴文化的建设,它给人们留下的出路是不要文化,全身心地投入资本的大潮当中。它对传统文化主义的抨击虽然有合理性,但全盘否定失之武断。它没能建设任何的新兴文化,不管是音乐、美...
关键词:《幸运的吉姆》 平民文化 物化 
试论《湖》的审美意识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年第8期88-89,共2页冯何辰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人物,《湖》是其晚年的作品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饱含日式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赏析小说文本,结合日本社会和文化传统,展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主要以分析虚无的美学理念和川端康成作品的非理性内容...
关键词:川端康成 《湖》 虚无 非理性 
由荒诞与虚无的隐喻直达人生的迷宫——《小径分岔的花园》解读被引量:1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年第10期148-151,共4页张芮 倪思然 
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揭开了“时间”的谜底,但关于时间,这个永恒的人生、哲学乃至宗教命题却永远地在人类面前保持高度的神秘性和距离感。人生由时间片段流动拼凑而成,与时间相比,人类对自身的生命更具可感性。因此,本文试图...
关键词:人生 荒诞虚无 单向流动 文学史 读者本体 
“没人到得了佩图什基”——论《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的虚无主义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年第7期123-125,128,共4页吕天威 
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的人物描写和情节设置都带有虚无主义的色彩。作者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在小说中对传统观念进行了嘲弄和解构,使之虚无化。本文从小说文本对传统观念的背离出发...
关键词:《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后现代主义文学 虚无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