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缺失

作品数:56被引量:4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宋晓华张芸赵小燕邱云马名扬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期刊:《心理与健康》《家庭教育导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福建教育》更多>>
相关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析《金锁记》中姜长安悲剧命运的成因
《青年时代》2015年第20期10-10,12,共2页常占雨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但多囿于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上,姜长安这一人物形象少有论者问津。她本是一名青春活波的少女,但由于父爱的缺失和母性权威的压制,使他逐渐认同并内化自身的弱势地位;以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关键词:父爱缺失 母性权威 弱势地位 人格扭曲 悲剧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中父爱缺失的体现
《文教资料》2015年第1期5-6,共2页苏慧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中,父爱明显匮乏和苍白无力,首先体现于父爱主体的缺席。父亲的早逝或者父亲的不出席,直接导致文学作品中父爱无法书写。其次是父亲在场,但是因为父亲个人的因素,或者是家长制过度强调家长的权威,导致父爱的缺失。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父爱缺失 6A原则 
论童年经历对丁玲早期(1927-1929)文学创作的影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第5期15-16,共2页田明明 
童年往往为人记忆深刻,童年的不幸往往影响人的一生,作家亦是如此。丁玲是我国现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女作家,其坎坷曲折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为其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作品既带有自传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童年父爱的缺失、...
关键词:丁玲 童年经历 父爱缺失 女性形象 文学创作 
缺爱的家庭里戴维的生存困境——从家庭关系角度解读《就说是睡着了》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82-83,共2页董新 
亨利.罗斯的作品《就说是睡着了》主要描述了在纽约下东区的贫民区里犹太移民家庭中戴维的成长经历。戴维生活在一个父爱缺失、母爱变异的家庭中,这种家庭组合导致了戴维的童年生活变成了痛苦的挣扎。本文具体分析了戴维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就说是睡着了》 戴维 父爱缺失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父爱缺失”被引量:1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5-47,共3页章洁帆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生活在父爱缺失的世界中,而缺席的父爱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人生的坎坷与自我的残缺不全。解读这些人物形象的苦痛与彷徨,可以更加深入地体悟奴隶制对黑人家庭的迫害和黑人情感的践踏...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父爱缺失 自我 
父爱缺失对《安琪拉的灰烬》中弗兰克成长的影响被引量:2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53-54,共2页黄明 
《安琪拉的灰烬》描述了弗兰克苦难的成长历程,弗兰克小小年纪里所经受的人间疾苦,他在极端困难的生活中所发出的渴望的颤音,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坚忍、乐观与热情曾令数亿计的读者感动。在成长为男子汉的过程中,父爱的缺失导致未成年的弗...
关键词:父爱缺失 男子汉 影响 
中国现代作家的父爱缺失与其作品中的大哥形象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年第4期55-57,共3页李红霞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是,许多作家都有着童年丧父的经历,因为父性的缺失,母亲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他们的成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乃至是他们卓然成家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履历里,...
关键词:中国现代作家 父爱缺失 母亲印记 大哥形象 
论父爱缺失对简·爱的影响被引量: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54-56,共3页王晓燕 
简·爱的故事家喻户晓,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读者赞美简.爱的爱情故事。但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整个故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简.爱的故事是恋父情结酿成的爱情苦果:童年生活中的父爱缺失形成了简.爱的恋父情结,所以她一生苦苦追求的爱人不...
关键词:恋父情结 父爱缺失 心理分析 爱情 
《黑骏马》中的父爱缺失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24-26,30,共4页唐中浩 丁欣 
《黑骏马》是张承志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评论者往往将目光集中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关注特殊背景下文本对爱情的思索与吟咏,而忽略了其中的父亲形象。诚然,父亲形象在《黑骏马》中时常出现却不够突出,甚至不及与之对照同构的母亲形象,但将文...
关键词:《黑骏马》 张承志 父亲 父爱 
玛丽悲剧的内在原因被引量:3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62-63,共2页曹小雪 
本文从造成玛丽悲剧的内在原因入手,提出父爱的缺失是玛丽悲剧的内在源头,个体意识对群体意识的屈从是其悲剧的开始,不幸的婚姻是其悲剧演绎的过程,而摩西的介入则像酵素一般加速了其悲剧的结束。
关键词:父爱缺失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婚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