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连名制

作品数:76被引量:11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周庆生马曜张积家杨群朱玉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烟台师范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社会学—民族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人类学视野下哈尼族父子连名制再阐释——以云南省金平县普玛村为例
《红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17-20,共4页曹芸芳 朱德贤 
父子连名制是研究哈尼族亲属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学界研究大多倾向于从亲属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父子连名制本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文章在云南金平县马鞍底乡普玛村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哈尼族村寨为个案来探讨父子连名制作...
关键词:父子连名制 象征 财产继承 
浅析哈尼族父子连名制发展及其趋势
《小品文选刊(下)》2016年第3期208-209,共2页钟学荣 
哈尼族父子连名制是哈尼族的重要文化载体。哈尼族父子连名制虽这哈尼族的发展而发展。然而哈尼族父子连各制现在在部分地区面临严峻的形式,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等主流文化的影响,它正受着极大的冲击。
关键词:哈尼族 父子连名制 发展 趋势 
哈尼族与佤族父子连名制差异之初探
《科技信息》2013年第36期94-95,共2页叶香 
父子连名制是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产物,是父权制巩固的重要标志。在哈尼族和佤族的传统文化中,父子连名制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研究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民族迁徙以及各个支系的形成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但由于两个民...
关键词:哈尼族 佤族 父子连名制 差异 
佤族“父子连名”制考被引量:1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16-23,共8页段世琳 
姓氏,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含有多种文化要素。通过对姓氏源流演变的研究,对历史长河中至今还遗留下来的一些重大课题,如:民族识别、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融合等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例如:佤...
关键词:佤族 父子连名 研究 
父子连名制与南诏王室族属研究的理论问题被引量:2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64-83,共20页杨海潮 
云南位于汉文化(华夏文化)和印度文化这两大文化集团的接触地带,具有异常复杂的文化多样性,历来都非常引人注目。南诏国曾经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文献记载较少,早期的有关研究在理论上又存在不足,学术界对南诏...
关键词:研究 理论 王室 东南亚 问题 文化 父子 
雅尼人父子连名制谱系新说被引量:1
《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76-80,共5页李强 
雅尼人父子连名制谱系"子"是研究雅尼人历史的脉络.作者通过对雅尼人父子连名制的研究,考证出雅尼人从"松咪"开始至今约经历70余代.这一新的发现改变了传统上认为雅尼人从"松咪窝"迄今有50多代的认识,把雅尼人的历史上推了300多年.
关键词:"子" 父子连名制 谱系 
中国哈尼族父子连名制价值取向——兼论哈尼族祖先崇拜文化内涵被引量: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82-88,共7页毛佑全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构成中国哈尼族父子连名制价值取向核心的哈尼族祖先崇拜文化内涵:①哈尼族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十二个灵魂护身,死后身体与灵魂分离,正常死亡者阴魂归入本家族祖先神系中,举行丧礼仪式过程就是阴魂转化为祖先神的过程...
关键词:“启波然” 哈尼族 祖先崇拜 父子连名制 文化内涵 伦理价值取向 祖先神 灵魂观念 父系血亲 自然崇拜 
云南少数民族连名制述论被引量:4
《思想战线》1995年第3期66-72,共7页王文光 
云南少数民族连名制种类之多,可堪称全国第一。从民族谱牒档案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有母女连名制、父子连名制;从宗教学角度看有哈尼族摩匹师徒连名制;从地名学的角度看有地名连名制。这些连名制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有其特定的历史...
关键词:哈尼族 云南少数民族 父子连名制 母系氏族社会 石尔俄特 文化功能 氏族制度 述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父名 
个人命名制度与民族文化网络——一个比较民族学的分析范式被引量:2
《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111-116,共6页宇晓 
人是社会的动物(西赛罗语)。这一命题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人们在循着这一至理名言深入探讨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应有的派生特征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而言就显得不那么充分了。作为社会结构必须有的符号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值得进一步...
关键词:命名制度 各民族 分析范式 民族学 文化丛 苗族 父子连名制 民族文化 习俗 派生特征 
当代民族与文化观
《民族论坛》1992年第1期57-63,共7页潘盛之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的动物,纯粹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仅仅是哲学的抽象罢了。就人类的生物性而言,人与其它动物一样,具有生存物质的需要,也有自身繁衍的本能。但若就人的社会性来说,人与其它动物就截然不同了。他的生存只能在社会中得...
关键词:人的社会性 模塑 “自然人” 衍生过程 特有性 人们共同体 演化历程 父子连名制 全盘接受 毫无意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