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

作品数:650被引量:291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徽昭王彬彬陆克寒葛雪梅朱庆华更多>>
相关机构:常州工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宿迁学院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太湖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苏南水乡的绝唱
《太湖》2017年第6期142-142,共1页张颂炫 
高晓声以小说闻名于世。在他大红大紫的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的早中期,他无暇顾及散文创作.在现今这个"只领风骚三五年"的文坛上,高晓声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很快就不大吃香了。高晓声多聪明,他立即向现代主义靠拢,写了一组"海明威...
关键词:水乡 苏南 现实主义手法 短篇小说 散文创作 高晓声 八十年代 现代主义 
范小青的奇怪种种
《太湖》2017年第1期18-20,共3页陆永基 
世上的许多事情是很奇怪的。范小青就是。小青当了那么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委、省纪委委员、省作协主席(还一度兼着党组书记),我却还总是困惑她怎么会有这么些沉甸甸符号。她该是很轻盈的,穿着长袖或短袖的旗袍坐在四出头...
关键词:范小青 中国作协 作协主席 纪委委员 高晓声 明式 政协委员 中国当代作家 苏州人 创作风格 
他真的离去了吗?——小记我与高晓声的交往
《太湖》2013年第6期80-85,共6页周国忠 
今生有缘,与高晓声甚多交往。自1987年春天我初见高晓声,到他1999年7月6日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去世,前后历经十三年之久。期间,我与他从相识、相熟、相知乃至成为忘年交,结下了深厚情谊,也留下了令人值得忆记和怀念的不少往事。细细数来,...
关键词: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令人 十三年 于斯 忆记 对我说 女店主 你我 一封信 
卷前语
《太湖》2012年第3期1-1,共1页陆永基 
"人文关怀"的说法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社会或政治时尚,这个概念的运用总能让人便捷而又轻易地登临道义的高地,至于其包涵的意义和具体实践则常常会被忽略也似乎可以或略。文学不是,文学的"人文关怀"是与生俱来的。
关键词:人文关怀 在场主义 高晓声 闻道 人物命运 惠泽 填密 生活情景 创建人 
留在心中远去的背影
《太湖》2012年第3期31-38,共8页张颂炫 
一新时期文学中,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已经花落人去。随着他们的身形的渐行渐远,他们的那些洛阳纸贵、名噪一时的文学作品,也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当代青年的冷漠和忽视,使得他们失去了影响力。这中间既有时代变迁的原因,也有他们的文...
关键词:高晓声 渐行渐远 新时期文学 文学作品 陆文夫 对我说 事要 二遇周泰 《钟山》 黄昏时分 
琐记二题
《太湖》2011年第1期91-94,共4页黄毓璜 
作家高晓声五十年代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中学生,那时好读书却热衷于经典,没读过高晓声的作品,知道其人只是因了他是"探求者"事件中蒙难者之一。听说被发配回乡的日子过得很惨,肋骨也折断了两根,形体上便出现了两个肩胛一高一低的倾斜。...
关键词:高晓声 陆文夫 次见 五十年代 人情之常 还给我 探求者 往前走 蜚声文坛 回过头 
创造出更有利于文化人才发展的空间——读张颂炫新作《笔底波澜》
《太湖》2011年第1期114-115,共2页陶伯华 
一口气读完张颂炫先生的新作《笔底波澜》(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出版),深为作者笔下的那些文化大师的性格与命运所震撼,同时也深感作者所作的不同时代与作家关系的个案分析对我们今天创建"人才特区"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第一,要创建"人...
关键词:张颂 高晓声 文化大师 文化人才 傅雷 精神财富 人才成长 创作冲动 非正常死亡 中所 
辉煌过后的寂寞——陆文夫逝世6周年纪念
《太湖》2010年第5期73-75,共3页徐兆淮 
病中随意翻阅旧时书刊,遽尔之间忽而发现,陆文夫逝世6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了。作为退休老编辑,不经意地遂又找来我曾参与编辑的《钟山》杂志,一查目录,这才知道,人称陆苏州的老陆竟也是《钟山》的老作者老朋友。于是,有关编发老陆作品、...
关键词:陆文夫 《钟山》 周年纪念 特简 二遇周泰 茅盾先生 《人民文学》 高晓声 业余作者 世事洞明 
才情相济正当时 情海沉浮已茫然——忆才子型作家张弦
《太湖》2010年第1期78-80,共3页徐兆淮 
江南文坛多才俊,更兼有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一时间,遂有才子型作家联袂而出,异常活跃。于是,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逐渐从图书市场上。
关键词:张弦 苏童 创作经历 谌容 《钟山》 相济 《人民文学》 忆明珠 张玲 高晓声 
鲁迅的运气
《太湖》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张颂炫 
鲁迅是经得起不同时代的解读的。当然,这种解读,也会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留下个人解读的观点。所以,这么多年来,对鲁迅的解读,观点很多,争论不息。但是,就总体而言。
关键词: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朱生豪 《野草》 自由主义文学 范爱农 诺贝尔文学奖 梁实秋 许广平 章品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