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

作品数:84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雷冬梅雷其坤李征郭小玲刘成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枝江市一中武汉市第二中学松滋市第一中学十堰市一中更多>>
相关期刊:《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教育界(综合教育)》《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更多>>
相关基金: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泓清水洗良心
《考试与招生》2020年第10期61-62,共2页贾晔 
那些年讲台湾女作家绮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的时候,对文中谈到她小时候读冰心的"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一句,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后面还附有国文老师的解读:"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
关键词:一泓清水 良心 形象性 《泪珠与珍珠》 雨后 青山 
《泪珠与珍珠》人性美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5X期91-91,共1页任荣波 
佛家有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见永恒。《泪珠与珍珠》便以一颗珍珠、一滴泪珠折射人性之美,是一篇温馨、淡雅的散文。散文家琦君用一颗纯真率性、善良、高尚博爱的心去感悟生活真谛,品味人生哲理。全文字里行间表达...
关键词:泪珠与珍珠 人性美 意蕴深厚 人生哲理 琦君 思乡之情 怀人 无根 不知道 《虞美人》 
沧海月明珠有泪--浅谈琦君散文《泪珠与珍珠》中的文与情
《教育界(综合教育)》2014年第9期84-84,共1页林青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文章借谈诗论文抒发乡情与亲情,表达人生感悟,品味人生境界。本文从“情要浓烈”和“文要疏淡”两方面赏析这篇散文的文与情,感受琦君的泪珠与人生、大爱与乡愁。
关键词:泪珠与珍珠 琦君 情要浓烈 文要疏淡 大爱 乡愁 
无价的珍珠——解读《泪珠与珍珠》
《语文建设》2014年第02Z期52-53,共2页张维柱 
作者主持的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珠宝饰品设计方向课程设置探索"课题编号:2012JGB263
《泪珠与珍珠》这篇作品在作家琦君温婉的文笔营造的语言氛围中引起了一批批学生领悟奋斗的泪、悲悯的泪、慈母的泪、思亲的泪。接受美的熏陶和爱的洗礼,涤荡心胸,净化灵魂。在阅读中自然地融入对现代人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感悟与思考。本...
关键词:琦君 语文 泪珠与珍珠 作品分析 
一堂"非指示性"课引发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3年第4期46-47,共2页陈平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区别,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频频出“新”。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高二教师上的《泪珠与珍珠》一课。教学流程如下: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学生花五分钟自读全文...
关键词:指示性 《泪珠与珍珠》 语文教师 小组成员 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写作背景 
禅者的低语——解读琦君《泪珠与珍珠》中禅文化底蕴
《作家》2012年第18期31-32,共2页田志梅 
《泪珠与珍珠》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笔下的一篇意境悠远、充溢着浓厚禅学文化底蕴的经典散文。作家凭籍着历史悠久的佛家思想感悟人生,向读者倾述着自我人生的点滴感悟和人生命的智慧。本文独辟蹊径,从四个方面即"禅学四重奏"对其进...
关键词:琦君 尊者的棒呵 禅理 观音流泪 
《泪珠与珍珠》课例赏鉴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1年第7期102-105,共4页杨巍(执教) 侯一农(观察)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流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们看做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但翻开文学史,打开人生画卷,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
关键词:《泪珠与珍珠》 课例 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 文学史 激趣 
泪珠——生命无言的独白——解读《泪珠与珍珠》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1期37-38,共2页任欣 聂丽丽 
泪珠是悲伤吗?台湾女作家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一文中用生命无言的独白回答:不!全文是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独特的体验,用泪珠诉说生命无言的独白。其实,“泪珠”与“珍...
关键词:《泪珠与珍珠》 生命 独白 无言 女作家 责任心 意义 善良 
评课之后话语文被引量:2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0年第7期109-111,共3页邓木辉 
日前.全州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我校举行。所上的课文有高一第一册(人教版,下同)的《胡同文化》《我有一个梦想》《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高二第三册的《故都的秋》《灯下漫笔》《泪珠与珍珠》《我为什么而活着》《六国论》《游...
关键词: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 《我有一个梦想》 《游褒禅山记》 《泪珠与珍珠》 评课 《胡同文化》 《灯下漫笔》 
课堂高潮不局限于表面的浮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10年第7期34-35,共2页刘成 
本人曾参加过一次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泪珠与珍珠》公开课。在评课的时候,一些老师认为,本堂课气氛沉闷,缺乏高潮。并且还指出,之所以没有形成高潮,是因为老师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有深度的认知。
关键词:《泪珠与珍珠》 浮华 课堂 教学研讨活动 引导学生 公开课 老师 语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