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

作品数:238被引量:21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芹香付颖饶曙光谢周浦万荣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电影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噪音、图像与“行动中的人”——《三峡好人》与“反思当代性”
《电影文学》2021年第14期118-124,共7页朱兆斌 
北京大学翁洪武科研原创基金与支持项目“20世纪的终结与延续——新媒介时代‘大众文化’的解释主体问题”(项目编号:WHW201805)。
《三峡好人》浓缩了贾樟柯电影的各方面特征。影片中的噪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呈现,还在敞开三峡库区诸多差异性的过程中内蕴着一种隐形政治学。影片中的图像在三峡库区的空间呈现中具有一种关乎现代化进程的隐喻性,并在极具风格化...
关键词:贾樟柯 《三峡好人》 噪音 图像 反思当代性 
从纪实影像中生长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被引量:2
《电影文学》2017年第20期60-62,共3页谢周浦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回归纪录本性"作为其锋利的宣言,但在其代表人物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我们看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萌芽。十年后,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已经可以看作是一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的纪实和...
关键词:贾樟柯 毕赣 《路边野餐》 《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批判现实主义艺术论
《电影文学》2016年第23期105-107,共3页伍婧 
贾樟柯电影以批判现实主义著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转向等都是贾樟柯电影关注的方向,但其电影表现的核心永远是人——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转变,他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将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转变结合...
关键词:《三峡好人》 贾樟柯 批判现实主义 艺术特征 
论贾樟柯和金基德作品的影像对照
《电影文学》2015年第21期58-60,共3页张锴 
近年来,贾樟柯与金基德都在国际影坛星光璀璨,独特的影像风格与执著的美学追求使得他们的影片屡获殊荣,也让他们成为中韩青年导演的领军人物。镜头聚焦社会边缘,钟情白描底层生态,是他们作品突出的艺术特征,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艺术责任...
关键词:纪实 《三峡好人》 半抽象 《漂流欲室》 
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解读《三峡好人》中人物形象被引量:3
《电影文学》2014年第18期95-96,共2页李芹香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煤矿工人韩三明千里迢迢寻找妻子麻幺妹及护士沈红寻找丈夫郭斌的两个故事。时至今日,学界对该影片的研究硕果累累,但主要集中在对影片主题及艺术特色的研究,尚未见有学者运用心理分析批评的方法解读...
关键词:《三峡好人》 弗洛伊德 本我 自我 超我 
二元对立视角下的《三峡好人》
《电影文学》2013年第16期78-79,共2页李芹香 
学界主要从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角度来探讨该影片,甚少有学者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来探讨。本文将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方法,从男人与女人、麻幺妹自我意识的缺失与沈红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性的善与恶、中华民族...
关键词:二元对立 《三峡好人》 深层内涵 
论贾樟柯的电影时空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11年第18期49-50,共2页万荣英 张勇 
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是一种“被抛”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如此看来,作为个体的生命也就是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存在,个人的命运也就不是完全自由自我的主宰。这种焦虑的情绪与命运的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贾樟柯《三峡好人》的电影时...
关键词:《三峡好人》 电影美学 时间 空间 生存 
浅议电影《三峡好人》的记录特色
《电影文学》2011年第9期65-66,共2页王元安 
研讨贾樟柯导演作品的纪录性或者说纪实性、写实性的论著很多,而且这些论著联系到了多个不同的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触及,已经清理出来一些成形的轮廓,本文只是在此基础上试探着延续一点可能。对记录性继续做一些局部的追踪分析似乎是可...
关键词:《三峡好人》 贾樟柯 记录特色 
电影《三峡好人》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废墟主题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10年第6期86-87,共2页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9057)
《三峡好人》所表现的因为三峡工程而发生的大规模拆迁移民的现象,是中国当代富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并且在全国各地发生。废墟作为这一现象的代表形象引起艺术家的关注,得到全面的展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重要主题,表明了中国当代艺...
关键词:《三峡好人》 《东》 当代艺术 废墟 现代性 
《三峡好人》:为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影像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09年第24期65-66,共2页井延凤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无意于三峡工程的国家主义意义,而是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记录了处于现实边缘处三峡的小历史,用影像留存了艰难现实的一角。影片通过情节淡化、长镜头的运用、对白的方言化等手法近乎原生态地呈现了普通人及底层民众的...
关键词:贾樟柯 《三峡好人》 小历史 原生态 生命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