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火的缠绵》

作品数:24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肖玉林颜莺刘传清庞静程霏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四川大学湘南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金田》《文学界(理论版)》《文艺生活(下旬刊)》《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池莉小说《水与火的缠绵》中生活空间的转型被引量:1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年第10期24-25,共2页徐安琪 
日常生活的公开化以及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背后正是一种政治力量的推动。同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都属于日常生活,而生活空间中的公与私从界限明显逐渐转变成最后的交融,由此可以看出一种新型家庭结构和社会构成因新的政治心态而在80年...
关键词: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 政治转型 
《水与火的缠绵》的女性视角
《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6Z期18-19,共2页王新菊 
《水与火的缠绵》是当代女性作家池莉的一部优秀文艺作品,池莉塑造了曾芒芒和围绕他感情经历的三个男人锅炉工邝园、高勇、常声远的主线故事展开,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分析了女性视角下的自我审示和男人形象,活的精彩和活处自我,才是人...
关键词:自我审示 水与火 女性视角 
突围成长 走向独立——对女性成长小说《水与火的缠绵》分析
《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6Z期20-21,共2页蒋珂 
女性成长小说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小说形态,它主要关注女性个体在自我的人生历程中所体验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微妙成长。但主要侧重心理和精神层面,面对城市的各种诱惑能有明确的自主意识;能从男性中心意识中突围出来,实现...
关键词:女性成长 精神独立 主体性 成熟 
从他塑走向自塑——析《永远有多远》和《水与火的缠绵》中女主人公形象
《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5X期16-17,共2页蔡信强 
成长不仅是指人在生理意义上的长大,更主要是指个体在心理、精神上的趋向成熟,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意愿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本文从成长角度出发从偶像崇拜和女性成长所必经的恋爱、婚姻阶段...
关键词:成长 反成长 女性自我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 
浅析《水与火的缠绵》中主体意识的建构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5期74-75,82,共3页熊培婧 
《水与火的缠绵》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池莉的长篇小说。小说在形式上有很鲜明的特点,叙述者承担了小说主体意识建构的很大一部分任务,大量的评论干预不仅拉近了叙述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还对消除误读、统一价值判断产生了...
关键词:《水与火的缠绵》 叙述者 评论干预 主体意识 
试论池莉《所以》同《水与火的缠绵》的区别被引量:1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67-69,共3页程霏 
池莉的小说《所以》出版之后,一些读者质疑它是对小说《水与火的缠绵》的重复。这两部小说在题材、叙事背景、叙事时间段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区别也很明显,表现在女主角的婚姻态度、叙事视角、长短句运用的不同上。...
关键词:池莉 《所以》 《水与火的缠绵》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浅析池莉《你是一条河》与《水与火的缠绵》
《金田》2012年第8期41-41,共1页李芹芹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以其特有的视角和书写方式演绎着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她的作品很多都是涉及女性的生存状态,关注女性命运并注重描写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完成女人由依赖到独立的完美嬗变。比较典型的是她的《你是一条...
关键词:女性自我意识 水与火 池莉 意识觉醒 主体性 男权中心 女性命运 新写实小说 缠绵 代表作家 
当代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抉择的艰难——浅析池莉《水与火的缠绵》被引量:1
《文教资料》2010年第35期11-13,共3页颜莺 
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从女性角度阐释了中国当代女性生活的困境及她们抉择的艰难。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始终拘囿自身设计的闺阁中,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对她们的影响与扼制,加上家庭责任对女性的羁绊与囚禁。而她们的抉择是如此的艰难...
关键词:池莉 小说《水与火的缠绵》 生存困境 传统思想 
论池莉《水与火的缠绵》中的曾芒芒形象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0年第7期12-12,共1页张丽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至今,池莉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这丰富多彩的女性画廊中,她的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中的曾芒芒无疑是一个最具复杂性格的典型形象。她既温柔美丽,又坚强执著,艰难地跋涉在现实人生与理想...
关键词:池莉 曾芒芒 形象 启示 
从《水与火的缠绵》到《纸婚》——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精神变迁
《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7期44-45,共2页冯晟 
两部两代人以婚恋为出发点的作品,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精神变迁,既有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复归,又有知识分子独立批判精神的进一步失落。这一切由于作品的诞生机制不同,更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变化。
关键词:传统伦理复归 独立批判性失落 精神变迁 时代印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