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作品数:24814被引量:20014H指数:3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任越于鸣镝于新国杨卫明刘士林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学术界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胡适与现代序言视阈下小说批评的新形态——以“四大奇书”批评为中心被引量:2
《学术界》2022年第12期163-171,共9页温庆新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知识学视阈下明代书目小说著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通俗章回小说现代序言中,胡适意图将序言批评构建成一种“学术研究”的新形态。他通过对“四大奇书”技艺“本领”的关注、对“四大奇书”及其续作合符于现代文艺思想的肯定、对“四大奇书”文献进行细致“考...
关键词:胡适 现代序言 “四大奇书” 阅读史 学术研究 
论学术的本质和学术研究的特殊价值被引量:8
《学术界》2021年第4期82-95,共14页宋惠昌 
在当前的一些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大而化之的思想浮躁作风,表现为大话、套话、空话泛滥成灾。问题的实质是根本不重视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研究,这里所说的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学术研究。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对学术...
关键词:理论研究 学术 学术研究 功利主义 
论学术研究作为精神性的自我观照被引量:6
《学术界》2019年第11期101-107,共7页曹永国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大学文科科研管理的历史反思与现实超越”(18GLA001)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是学者的一种生活方式,表达的是一种精神旨趣和生活理想。学术研究不仅是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方法的运用、理论的建构,更是一种研究者的精神性自我照看。作为一种精神性的自我照看,学术研究旨在实现人性的卓越和精神的改变。...
关键词:学术研究 自我观照 本体论 本真性 生活方式 
“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学术研讨会
《学术界》2017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2017年6月17日,“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大楼举行。来自外交部、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心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语吉大学、中央则大、上海社...
关键词:联合国 中国 学术研究 发展现状 
第一届外国语言文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学术界》2017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6月28日,“致远·起航”第一届外国语言文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由《外语研究》《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当代外语研究》和上海交通大...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 发展现状 学术研究 
马克思的伦理观是在现实斗争中体现的
《学术界》2017年第5期246-246,共1页
杨松撰文《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相对主义吗?》指出,一方面,从历史全局来看,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者似乎不认为存在一条客观而广为接受的道德标准可以协助不同阶级的人们解决道德分歧,但是通过物质手...
关键词:学术研究 论点摘编 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首要性
《学术界》2017年第5期246-246,共1页
王生升撰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体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乔治·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分野不是经济动力论在阐述历史时居首地位,而是关于整体性的观点。
关键词:学术研究 论点摘编 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 
实现复兴梦想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学术界》2017年第5期247-247,共1页
何孟飞撰文《中国梦与中国力量》指出,实现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愿望,达到宏伟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学术研究 论点摘编 哲学观点 中国梦 
法律效力:一种内心认同和受约束的感觉
《学术界》2017年第5期247-248,共2页
王田田撰文《揭开法律效力的面纱》指出,对于法律效力这个贯穿法律发展历史的主题,不同的法学流派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家们将法学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实证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为法律效力并非源于自然...
关键词:学术研究 论点摘编 哲学观点 法律效力 
古代法家的国家治理意义
《学术界》2017年第5期248-248,共1页
谢红星撰文《古代法家“刻薄寡恩”的底蕴及国家治理意义》指出,长期以来,法家在传统中国背负“刻薄寡恩”之骂名。“刻薄寡恩”之名不尽然出自正统儒学之攻诋,更基于法家好利自为人性论、进化历史观、法势术等理沦观点中表现出来的...
关键词:学术研究 论点摘编 哲学观点 法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