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

作品数:158被引量:251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崔玉梅修黎黎申丹祁文慧胡爱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界(理论版)x
条 记 录,以下是1-3
视图:
排序:
从通感隐喻看小说的意义建构及主题分析——以《一小时的故事》为例
《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4期47-48,共2页陈丽为 
通感隐喻是增强小说的语言表达效果以及体现主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一小时的故事》中三个通感隐喻逐一的意义建构和对意义建构模式的抽象提炼,展现了其对激发、调动读者情感的重要意义。同时,通感隐喻的出现凸现了女主人公的...
关键词:通感隐喻 情感变化 追求自由 
《一小时的故事》的视角、话语与空间叙事
《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9期117-118,共2页吴宏宇 
作为十九世纪女性主义作家的先驱,凯特·肖邦在她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通过对叙述视角的调节控制,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交替运用和叙事空间的有意建构,推动了叙事的进程,强化了小说的主题,体现出了她娴熟的叙事技巧。
关键词:视角 话语 空间叙事 
夭折的自由——评析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被引量:4
《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6期202-202,214,共2页董翠格 
本文拟评析凯特.肖邦短篇佳作《一小时的故事》,分析文中讽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及其在凸显当时社会妇女在家庭和婚姻中的悲惨遭遇。马拉德太太借由丈夫意外死亡逐渐觉醒,获得了灵魂深处的自由。但这种可不见光的自由注定不会持久,而...
关键词:自由 讽刺 象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