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中期

作品数:56被引量:198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相关作者:万晓樵李祥辉贾建忠胡修棉邢立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生物进化》《地学前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球科学进展》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x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保存的一段具有原始羽毛的恐龙尾部
《科学新闻》2017年第4期129-129,共1页邢立达 Ryan C.Mc Kellar Xing Xu Gang Li Ming Bai W.Scott Persons IV Tetsuto Miyashita Michael J.Benton Jianping Zhang Alexander P.Wolfe Qiru Yi Kuowei Tseng Hao Ran Philip J.Currie 
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德国洪堡基金等十余个项目的资助
本文描述了一件保存在白垩纪中期(约9900万年前)缅甸琥珀中的非鸟兽脚类带羽尾部,其中的羽毛结构展现出了羽毛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白垩纪 羽毛 尾部 保存 中期 恐龙 演化过程 
西藏羌塘盆地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21
《岩石学报》2013年第3期1039-1047,共9页王立成 魏玉帅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129)联合资助
拉萨与羌塘地块于白垩纪中期的碰撞造山对羌塘原型盆地的热体制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影响。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对羌塘盆地隆鄂尼夏里组和托纳木雪山组砂岩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120~80Ma之间,表明在白垩纪中期,羌塘盆地普遍...
关键词:裂变径迹 构造事件 热历史 白垩纪中期 羌塘盆地 
白垩纪中期海相富有机碳沉积的地球生物学背景被引量:10
《地学前缘》2009年第5期143-152,共10页贾建忠 万晓樵 张翼翼 赵静 
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6CB701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016;406720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资助项目(G0800-06-ZS-319)
白垩纪中期(约125~88Ma)海相富有机碳沉积广泛发育于全球各主要洋盆和沉降区,是许多大油田的重要烃源岩。文中从地球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当时海相富有机碳沉积的地质背景和主控因素,认为在白垩纪中期全球事件频发的特殊背景下,保存条件...
关键词:海相富有机碳沉积 大洋缺氧事件 古海洋生产力 白垩纪中期 
浙闽地区白垩纪中期古土壤类型与古气候被引量:25
《地学前缘》2009年第5期63-70,共8页李祥辉 陈斯盾 曹珂 陈云华 徐宝亮 季燕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国白垩纪重要时期的古气候重建"(2006CB701401)
对浙江西南和福建西南数个小型沉积盆地的11个剖面和观察点进行了地质调查,在中国大陆第一次识别了白垩纪中期三种古土壤类型,分别是粘土红壤、钙质土壤和铁质土壤型。粘土红壤型以发育红色(粉砂质)泥岩、生物潜穴、植物根系(根迹)为特...
关键词:古土壤 古气候 白垩纪中期 浙江 福建 
西藏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有孔虫)的分布与古地理意义被引量:9
《地质学报》2003年第1期1-8,共8页万晓樵 吴雁华 李国彪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19980408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 20001300009111)资助的成果
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在全球许多地区均有分布,其生存地区以环特提斯洋的滨浅海地带为主,当时它沿这一滨浅海区广泛扩散。在拉萨地块,该动物群大量分布于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和藏北弧背盆地。沿拉萨地块...
关键词:西藏 白垩纪 Orbitolinids 大陆漂移 古地理 介形虫 双壳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