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价复归

作品数:47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童珂邓一鸣林奋生史晋川成小洲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价格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杭州商学院杭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管理观察》《党的生活(贵州)》《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民主与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党的生活(贵州)》1999年第2期29-,共1页吴志清 
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先行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失衡。比如.我国的交通运输业、邮电业。电力工业等方面的技术仍然落...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比价复归 原材料工业 交通运输业 加工工业 发展失衡 电力工业 邮电业 
粮价调整的影响及建议
《财政与发展》1996年第12期22-23,共2页薛爱珍 何绍明 
国家决定从今年新粮上市起,提高定购粮的收购价格,并将随之调整定购粮的销售价格.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调动农民种粮和交售国家定购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粮食生产 收购价格 销售价格 粮食部门 比价复归 价格干预 粮食总量 粮食储备 低收入居民 敞开收购 
我国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必然趋势及承受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S1期47-49,共3页王丽 
我国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必然趋势及承受力王丽物价──中国经济问题中的热点和难点,也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历时十余载的价格改革,给我国缓慢运行的经济机体注入了活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价格改革的进程却...
关键词:物价总水平 物价上涨 价格体系改革 价格改革 农副产品 加工工业品 比价复归 企业消化能力 心理因素 承受力 
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党校科研信息》1995年第13期22-24,共3页文大会 
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农业问题研究综述文大会自去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真正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者都掀起了新一轮农业“热”。人们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
关键词:研究综述 农业问题 农业投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比价复归 农业比较效益 农业生产资料 我国农业 农用生产资料 基本建设投资 
制约国有煤炭工业发展的十个基本矛盾
《管理观察》1995年第4期8-8,共1页崔承天 
关键词:国有煤炭工业 工业发展 经济波动 煤炭生产 比价复归 需求的收入弹性 煤炭基本建设 生产成本差异 煤炭企业 铁路运输 
对通货膨胀必须全面分析综合治理
《内蒙古金融研究》1994年第12期5-8,共4页董化南 
1993年7月份以来,我国物价涨幅一直居高不下,且有继续攀升之势。今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8%,高于1至8月累计上涨幅度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5%,亦高于1至8月累计涨幅3.1个百分点。而且出现了农村涨幅高于城市的现象。
关键词:物价涨幅 商品零售价格 价格改革 金融机构 金融业务 市场发育程度 勿庸讳言 资金利润率 比价复归 现有机构 
粮食提价能使农民得到多少好处?被引量:1
《企业改革与管理》1994年第8期27-28,共2页邓一鸣 
最近,国家决定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四种粮食在1993年平均每市斤收购价3角6分基础上,加4分2厘“三挂钩”的价外加价,同时每市斤再提价1角2分。提价后的粮食收购价每市斤达到5角2分2厘左右。比去年每市斤增加1角6分...
关键词:粮食收购价格 价外 三挂钩 年平均 平均收购价格 工农业产品 粮食生产 农业生产资料 价格指数 比价复归 
工业产品差价波动与宏观调控策略的选择
《市场研究》1994年第2期14-18,共5页齐红卫 王作成 
工业产品差价,其本质是工农业产品之间不利于农产品的不平等、不合理交换关系,即工农产品间脱离了价值比的价格间的交换比例。工农业产品差价影响着工农业生产按比例地发展,也影响着农民投入的持续,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的改善。研究工农...
关键词:工业产品 工农业产品 调控策略 农产品价格 收购价格 农业比较效益 经济过热 商品价格 工业品价格 比价复归 
价格改革回顾及其启示
《民主与科学》1992年第4期16-17,共2页黄璐 
我国传统的价格管理体制以高度集中的国家定价为主要特征。过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不利于及时改变价格结构严重扭曲的状况,以及不利于正确反映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难以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种,因此,随着国民经济各方面改革的展开,在经济...
关键词:价格改革 价格管理体制 国家定价 商品和劳务 价格结构 国家指导价 消费品价格 涨价因素 比价复归 价格水平 
警惕新一轮比价复归的重现
《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6-10,共5页杨玉梅 
比价复归现象的出现,使以调整商品差比价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价格改革功亏一匮。这一现象的出现吞噬了改革的基本成果,危害极为严重。产生比价复归的原因在于企业未成为真正的责任、权力、利益主体;市场不发育,竞争机制弱化;政府宏观决策...
关键词:中国 价格 改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