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季风区

作品数:64被引量:694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陈斌施晓晖徐祥德吴国雄简茂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气象学报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南亚高压对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上层水汽异常分布的动力效应被引量:8
《气象学报》2011年第3期464-471,共8页陈斌 徐祥德 施晓晖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7DFB20210;2009DFB2054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2008Z006);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2008LASWZI04;2009LASWZF02)
正确认识对流层上层水汽以及其他大气痕量成分的分布和形成机理对于正确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说明亚洲季风区为全球的一个特殊的区域。基于最新的卫星微波临边探测仪(EOS-MLS)资料,首先定性地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对...
关键词:南亚高压 对流层上层 水汽异常分布 动力效应 
夏季亚洲季风区的水汽输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被引量:74
《气象学报》2008年第1期59-70,共12页周晓霞 丁一汇 王盘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短期气候的影响--课题四:亚洲季风区水分循环和变异机制(2006CB403604)
利用1948—2005年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资料,研究了亚洲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区不论在纬向和经向输送上,都表现了其独特性。夏季亚洲季风区为强大的水汽汇,东亚大陆和印度季风区...
关键词:亚洲季风区 水汽输送 中国夏季降水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被引量:11
《气象学报》2005年第1期21-29,共9页高辉 陈隆勋 何金海 陶诗言 金祖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0 3 75 0 14;90 2 110 11)。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
关键词:赤道地区 动能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大气 纬向传播 1980~1997年 季风系统 西太平洋 孟加拉湾 传播方向 亚洲季风区 传播特征 东西方向 经向风 扰动 hPa 交界处 流区 马里 东亚 经度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Ⅱ: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指数被引量:29
《气象学报》2002年第4期409-420,共12页毛江玉 吴国雄 刘屹岷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80 40 90 0 )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创新项目 (ZKCX2 -SW -2 10 )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0 13 5 0 2 0;4990 5 0 0 2 );和LASG基金 ( 4 0 0 2 3 0 0 1)
在“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 :副热带高压结构气候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亚洲夏季风爆发与当地对流层中上层东西向暖脊的经向位置变化关系。亚洲夏季风相继在孟加拉湾、南海和南亚爆发期间 ,除了...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形态变异 亚洲季风区 季节转换指数 经向温度梯度 副高脊面 大气环流 
定常波和瞬变波在亚洲季风区大气水分循环中的作用被引量:18
《气象学报》1997年第5期532-544,共13页伊兰 陶诗言 
利用欧洲中心ECMWF10a逐日资料,对定常波和瞬变波在亚洲季风区大气水分循环中的作用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涡动总把水汽从高水汽含量区送到低水汽含量区,实现与平均环流相反的输送,维持了热带地区和中高纬地区水汽...
关键词:季风 大气 水分循环 定常波 瞬变波 
梅雨前后亚洲季风区平均散度风环流和水汽输送的研究被引量:1
《气象学报》1994年第4期452-459,共8页费建芳 乔全明 
分析了1983年江淮流域梅雨期及其前后亚洲季风区平均散度风环流和垂直积分水汽输送的辐散分量。在入梅前强水汽辐合中心位于华南,出梅后则位于印度季风区,梅雨期这两地区都存在着强水汽辐合中心,并且强水汽辐合区和中国东部雨带...
关键词:梅雨 散度风 水汽输送 季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