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包体

作品数:36被引量:504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杜杨松秦新龙曹毅徐夕生李顺庭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教育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相关期刊:《岩石矿物学杂志》《质谱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世界地质》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地球物理观察和岩石包体约束华北岩石圈地幔结构、性质及过程被引量:12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年第2期201-217,共17页郑建平 夏冰 戴宏坤 马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193021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6CB403503)资助。
对岩石圈物理、化学结构进行多维度的高精度限定,可为其形成演化等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提供可靠依据.华北深部岩石圈经历多期次复杂改造过程,导致物理、化学结构参数的改变.厘清岩石圈精细结构中各参数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对改造范围、程...
关键词:岩石圈热结构 岩石圈密度结构 包体橄榄岩 不均一地幔置换 华北陆块 
广西岑溪地区糯垌岩体中岩石包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
《世界地质》2018年第3期777-790,共14页秦亚 杨启军 李程 周叔齐 许浩天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7GXNSFBA198166);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矿产勘查项目(桂国土资函[2016]429);广西高校科研项目(KY2015YB127);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桂科AD16450001);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联合资助
为探讨广西岑溪地区糯垌岩体及其岩石包体的成因,对糯垌岩体的岩石包体进行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岩相学研究表明糯垌岩体的岩石包体主要为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
关键词:LA-ICP-MS测年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包体 糯垌岩体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安山岩中发现岩石包体及地质找矿意义被引量:14
《地质学报》2012年第11期1781-1791,共11页赵晓波 薛春纪 张招崇 王洪刚 李晓钟 米登江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11BAB06B02);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085069)资助的成果
新疆西天山斑岩型铜矿找矿前景良好,但面临攻坚;吐拉苏盆地是西天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集区,晚古生代吐拉苏盆地是北天山洋向南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西南太平洋型"岛弧环境,在金矿深边部寻找斑岩型铜金矿值得关注。笔者最近在岛弧...
关键词:岩石包体 斑岩铜金矿找矿靶区 塔乌尔别克 吐拉苏盆地 新疆西天山 
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研究被引量:14
《矿床地质》2010年第1期71-84,共14页杜杨松 秦新龙 曹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045);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20089938);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308006)的资助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一系列与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中酸性侵入岩。在这些侵入岩中分布有大量的镁铁质团块、堆积晶和微粒闪长质包体。在这些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观察到了一定数量的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
关键词:地球化学 中生代 硫化物-氧化物包裹体 电子探针分析 岩石包体 中酸性侵入岩 长江中下游 
浙东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新证据: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与地质意义被引量:8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第2期224-230,242,共8页董传万 沈忠悦 杜振永 杨永峰 顾红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372035;40872051)
在浙江东部新昌儒岙花岗岩体中,新发现大量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包体.它们成群出现,大小不一,大部分呈圆或次圆形,具微细粒结构和冷凝边构造,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包体的分布,形态和结构构造特点表明,它们属淬冷包体.在化学上,岩石包体与寄主...
关键词:岩石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晚中生代 浙东 新昌 
中生代华北南缘带状岩石圈结构特征及其大陆形成演化意义被引量:2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8-36,共9页郑建平 余淳梅 苏玉平 汤华云 魏启荣 张志海 路凤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90714002;40425002;40673002;40821061)
大陆岩石圈根的形成与破坏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对独具时空特色的华北东部地块南缘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一系列包括下地壳镁铁质-长英质的麻粒岩、榴辉岩、变辉长岩、辉石岩和上地幔橄榄岩等岩石包体进行了系统的定深、...
关键词:华北南缘 中生代 带状岩石圈 多块体结合部 岩石包体 块体属性 大陆形成演化机制 
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及其岩石包体:在碰撞后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意义被引量:30
《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第4期565-576,共12页曹毅 杜杨松 蔡春麟 秦新龙 李顺庭 向文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045);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308006)联合资助
安徽庐枞地区位于下扬子断陷带内,区内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壳幔交换频繁,形成了一系列A型花岗岩类,其中产有一些同源岩石包体。这些A型花岗岩类以富碱富钾为特征,为准铝质硅饱和岩石,具有高的104×Ga/Al比值和REE含量,明显富集Rb,Th,K...
关键词:碰撞后 岩浆演化 A型花岗岩 岩石包体 安徽庐枞地区 
岩浆混合作用:来自岩石包体的证据被引量:92
《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第1期16-21,共6页王德滋 谢磊 
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是导致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形成的主要机制。暗色、细粒且具火成结构的岩石包体是指示岩浆混合作用存在的可靠证据。这些岩石包体具有下列特征:(1)包体常呈等轴状,表明包体岩浆曾以液态球滴状存在于...
关键词:岩浆混合作用 包体 壳幔作用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被引量:51
《岩石学报》2007年第6期1294-1302,共9页杜杨松 曹毅 袁万明 楼亚儿 李顺庭 鲁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045;40272034)资助.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
关键词: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火山-侵入杂岩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被引量:77
《现代地质》2007年第1期71-77,共7页杜杨松 李顺庭 曹毅 秦新龙 楼亚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045);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03178)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
关键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玄武岩浆底侵 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中酸性火成岩 岩石包体 长江中下游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