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讼

作品数:75被引量:21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尤陈俊潘宇王锦李川关丹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制与社会(旬刊)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中国古代诉讼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年第20期6-7,共2页韩梦雅 
提及中国古代的诉讼,古代诉讼受传统儒家思想"无为而治"、"中庸之道"以及小农经济下封闭社会中人情关系等的影响,中国古代一直提倡"少讼"、"息讼"以及厌讼,能邻里私下调解的,绝对不要"惹事",绝对不要登衙敲鼓找父母官。从中央统治者提倡...
关键词:诉讼思想 厌讼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厌讼”背后的制度反思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年第5期6-7,共2页张楚溪 
诉讼是人们运用法律行使自己权利调处息争的一道有力防线。但据统计所得,当人们身陷囹圄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用法维权,而是穷尽诉前的救济途径若仍不能保全自身才迫不得已走上"诉途"。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窘境,我们除了责难传统文化对诉讼的...
关键词:厌讼 制度 反思 
我国的传统诉讼观念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年第23期12-14,共3页顾启新 
随着时代的更替,不同朝代的人们对于所处社会的法制制度亦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我国的传统法制度也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改变和完善。于是,我国传统法律史上便出现了"厌讼"、"无讼"、"息讼"等的诉讼观。本文将通过阐述这些诉讼...
关键词:厌讼 无讼 息讼 社会 诉讼观 
中国人是否“厌讼”的历史考察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年第19期100-101,共2页李密 
在对于古代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中,厌讼似乎成了不言而喻,人人皆知的特征,成了广为认同的一种概括。然而,如果我们放弃用当今理论或术语去剪裁古代社会的做法时,会发现对诉讼的规避完全是文化、制度、经济等社会客观因素造成的,中国古代...
关键词:厌讼避讼原因法治 
中国刑事辩护制度中历史现实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年第35期263-266,共4页田云鹏 
中国自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刑事诉讼的制度逐步完善,其中包括刑事诉讼各个阶段的制度建设,到目前为止,对于某一个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在我国三十余年的法制建设中已经基本完善,但是,冤假错案在刑事诉讼中还...
关键词:辩护制度 “厌讼” 证据制度 
刑事和解的追求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年第16期264-265,共2页王景 
刑事和解是对我国传统的重刑主义和犯罪观的扬弃,突出当事人尤其是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在原有基础之上优化当事人的利益,重视刑罚的教育、感化、挽救功能的实现;和解过程的公开性不可或缺。
关键词:和解 厌讼 和谐 
浅谈中国人是否“好讼”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36期266-266,共1页朱新林 
一般认为,传统的中国法律文化中,普通民众是"厌讼",而官方则是"息讼"。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纠纷提交人民法院以诉讼的方式解决,正由"厌讼"向"好讼"转变。
关键词:好讼 厌讼 社会变迁 
论乡土社会的“厌讼”现象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23期16-17,共2页陈捷 
本文指出"厌讼"现象的产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引起的,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代法律移植下"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文中认为国家可以在立法上吸收民间法思想并保留民间法在一定范围内的自治空间。
关键词:厌讼 乡土社会 民间法 国家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