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成分

作品数:31被引量:7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刘晓红秦秀白谢明潘先军赵世开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教育学院内蒙古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扬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世界民族》《中国俄语教学》《世界》《科技致富向导》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桦树皮律令》词汇成分及特点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22年第4期120-123,共4页沃德乐 
《早期天师道文献词汇描写研究》简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宁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田启涛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俞理明博士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该著研究早期天师道10部文献,采用描写的方法穷尽性分析48849字的文献材料,切分出词语8648个,以义项为单位对这些词语作了...
关键词:人文学院 文献材料 词汇成分 语义系统 总体面貌 语义场 复音化 俞理明 
英语词汇的词义与语义分析研究
《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35期128-128,共1页吴菲 
词汇作为构成英文的基本要素,在英语应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英语词汇的词义与语义则是理解词汇、记忆词汇、运用词汇的第一步。本文主要对英语词汇的词义和语义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真正掌握词汇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应用 词汇成分 词义和语义 
汉语羡余现象及与“赘余”的区别被引量:6
《汉字文化》2010年第1期36-39,共4页潘先军 
大连外国语学院校级科研一般项目(2008)"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研究"课题的系列成果之一
汉语羡余现象是指汉语中某些词汇成分或句法结构成分只有语言形式没有语义内容的成分或者重复表达意义的现象,这种成分就称为“羡余成分”。换句话说,就是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的不对称现象,语言形式大于语义内容,语言形式没有语义内...
关键词:羡余现象 汉语 语义内容 语言形式 结构成分 不对称现象 表达意义 词汇成分 
从词汇成分看古汉语对赣语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64-68,共5页肖九根 
研究表明,赣语中的词汇成分源远流长,复杂多样。从其来源看,既有苗蛮语、百越语的底层成分,又有吴楚语和其他古方言或语种的遗留与借用成分,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华夏汉语的基础成分,它决定了赣语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方向。本文就赣语中的古...
关键词:古汉语 词汇成分 赣语 形成与发展 影响 
东北方言词音义数例被引量:2
《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267-268,共2页周殿龙 
关键词:方言词典 东北方言 音义 数例 词汇成分 构成成分 词语来源 工具书 
词汇功能新论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2-17,34,共7页刘晓红 
词汇功能体现在词汇的内部构成和词语运用上 ,而且词汇系统、词汇子系统和词汇成分都存在着功能问题。其中词汇基本单位具有言语运用的功能 。
关键词:词汇功能 词汇系统 词汇子系统 词汇成分 
确定词汇成分的基本原则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85-91,共7页刘晓红 
汉语词汇学界研究确定构成词汇的语言成分问题经历了差不多百年的历史。 5 0年代前 ,人们多从文字、语法、词汇角度认识和研究词 ;5 0年代后 ,随着词汇系统和词汇单位观念的形成 ,人们开始对从词汇系统构成要素的角度认识词和固定词组 ...
关键词:汉语 词汇系统 词汇成分 句法结构 
略论文化对词义的影响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39-40,45,共3页马琪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就意味着语言的变迁。语言受制于人类的整个社会文化 ,也反应用于社会文化 ,一方面语言是维持社会的纽带 ,保存文化的载体 ,另一方面语言又反映和影响社会文化变迁。语言中用以表达概念的词...
关键词:文化 词义 影响 词汇成分 构词法 汉语 
汉语词汇系统:网络性、层级性、平面性被引量:6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28-31,共4页谢明 
词汇成分在词汇系统内部所形成的是以语言单位的共同特征为基础的聚合关系。聚合关系表现在语音、语义、语法、词汇、文字五个方面。它们以辐射状、连环状、并联状三种聚合方式聚合词汇成分 ,并由此形成了网络、序列、层面这样的聚合结...
关键词:聚合关系 词汇成分 辐射 连环 并联 汉语 词汇系统 网络性 导级性 平面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