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经济过热

作品数:19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徐彩金小明戴彬高艳华高汝熹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西华师范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中共吉林市委党校更多>>
相关期刊:《统计与决策》《辽宁经济统计》《市场周刊》《中国经贸导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当前中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及对策探讨被引量:2
《商业时代》2010年第13期9-11,共3页金小明 
一般来说,个体经济内部没有根本的收益分配矛盾,劳动生产效率越高其所得越多,而且不存在经济过快过热问题。但公体经济则不同,按劳分配不能做到精确公平或平衡且凭借武力、权力、财力的三力剥削无法消除,则分配不公、贪污盗骗就成为社...
关键词:贫富悬殊 加息提高准备金率 抑制经济过热 按劳按需分配 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 
论利率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的效果被引量:2
《市场周刊》2008年第6期89-90,60,共3页徐彩 
从2004年以来,我国物价快速上涨。政府几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以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加息有利于储蓄向银行回流,同时提高了投资的资金成本,对于减少总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来看,该政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操作空间有...
关键词:经济过热 利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 
国家“重拳出击”抑制经济过热——小议中国财政部宣布发布2000亿特别国债
《消费导刊》2008年第7期49-49,51,共2页冯叶 
从百姓体会最深的猪肉价格上涨,到股市的升温,再到楼市过热;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到对外储备的不断膨胀,再到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由经济过快增长转为过热,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而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宏观...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 存贷款利率 发行国债 贸易顺差 进出口 
如何抑制经济过热?被引量:1
《沪港经济》2007年第9期13-13,共1页高汝熹 
今年以来,我国GDP猛增、CPI居高不下,各种经济指标一路陕跑,中国经济偏快转为过热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经济过热 经济指标 中国经济 GDP CPI 
“加息减税”双率联动抑制经济过热
《消费导刊》2007年第9期43-43,共1页赵小燕 
今年七月,国家出台了财政和货币两项调控政策,打出了"双率一减一加"的调控组合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手缘于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它将给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带来实惠,能抑制偏快增长的经济趋势。
关键词:减税 加息 调控政策 经济过热 
抑制经济过热 07年央行首次加息
《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4期78-,共1页陈尧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
关键词:经济过热 金融 财政金融 存贷款基准利率 
罗奇:中国抑制经济过热三套战略
《品牌》2006年第9X期86-87,共2页
史蒂芬·罗奇,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是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中国连续加息,加大用货币政策控制经济过热的力度。这种操作所带来的冲击,超出了中国本身的范围。它影响到中国日益扩大的全球供应链——尤其是这条...
关键词:经济过热 首席经济师 全球供应链 摩根斯坦利 零部件制造商 货币政策 商品生产者 紧缩性 宏观政策调整 分割状态 
中国抑制经济过热还需更多行政手段
《经理人内参》2006年第18期28-29,共2页Steven Roach 
控制过热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对于中国高层领导的一个紧迫的挑战。但更大的一个挑战.是在扩大限制范围的同时.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如果中国的软着陆不能实现.那么全球软着陆将成为泡影。
关键词:中国经济 经济过热 行政手段 软着陆 高层领导 限制范围 
中国抑制经济过热还需更多行政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2006年第9期8-9,共2页史蒂芬·罗奇 
控制过热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对于中国高层领导的一个紧迫的挑战。但更大的一个挑战,是在扩大限制范围的同时,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如果中国的软着陆不能实现,那么全球软着陆将成为泡影。
关键词:中国经济 经济过热 行政手段 软着陆 高层领导 限制范围 
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
《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8期76-78,共3页戴彬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协整理论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物价时各自的效力。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调控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有效的,其中货币...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实证分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