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

作品数:3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化生产方式考据开埠想像文学创作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3
视图:
排序:
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再建立——建国初期对上海小型报的接管和改造被引量: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129-148,共20页杜英 
本文经由考辨《大报》、《亦报》两份小型报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以及1949年后小型报职员和作者的两次分流,来管窥建国初期上海新闻出版领域等差秩序得以生成和构架的历史过程,旨在说明新国家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建构。
关键词:文化生产方式 建国初期 文化体制 上海 改造 接管 出版领域 
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被引量: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204-220,共17页杜英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发表于《亦报》的《十八春》与修订后单行本的差异,探索她于上海解放至离沪期间的思想变化。本文以为,上海解放后至《十八春》修订前,张爱玲自觉靠拢主流政治话语;之后,她与主流话语渐行渐远。从她与《亦报》的关系...
关键词:《十八春》 解放初期 张爱玲 修订 思想变化 政治话语 主流话语 文化处境 经济状况 单行本 
对于1949年前后上海的想像与叙述——以90年代的上海创作为例被引量:8
《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111-120,共10页杜英 
“每一个城市都为它的书写者提供着语言、经验和叙述”。上海,尤其如此。在中国近代史、现代文学、城市研究中,没有哪个城市能比它更动人心魄。从开埠到繁华、再到90年代的经济复苏,上海成为各个领域理解中国现代化体验的标本。理论...
关键词:叙述 现代文学 文学创作 想像 身份 考据 语言 年代 开埠 中国近代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