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改平

作品数:21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共产党文学革命同路人新月派史沫特莱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开放时代》《鲁迅研究月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鲁迅是宋庆龄与史沫特莱断交的导火索?!
《鲁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7期29-39,共11页徐改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记者笔下的延安形象与延安文艺”(13YJA751054)阶段性成果。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外国记者中介入中国政治斗争最深的人,她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较早结识的外国革命朋友之一,一度任其秘书。多部研究宋庆龄的书籍都声称,1936年春夏之间,宋在上海登报宣...
关键词:史沫特莱 宋庆龄 中国国民党 导火索 
独立不羁的风姿——王彬彬论被引量:1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29-38,共10页徐改平 
20世纪90年代进入文坛的王彬彬,之所以锋芒毕露,既有师承与自我塑造的原因,更有他明确地以鲁迅为仿效对象的关系。因为尊崇鲁迅,他自觉继承了新文学的启蒙传统,批评通俗文学作家及为其张目者;因为尊崇鲁迅,他更积极地进行恢复鲁迅真实...
关键词:王彬彬 尊崇 鲁迅 直面不足 
鲁迅与陕西易俗社
《鲁迅研究月刊》2019年第10期19-27,共9页徐改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YJA751054);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1SZYB20)阶段性成果
1924年7月7日晚,鲁迅与其他受邀赴西北大学暑期学校演讲的同行者一道向西安进发,先坐火车,后坐船及汽车,14日下午到达目的地,在西安的讲学及游览结束后,鲁迅8月4日动身返京,12日晚到家。这是鲁迅唯一一次受邀外地讲学,期间,他在西安待...
关键词:暑期学校 易俗社 同行者 西北大学 鲁迅 目的地 
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萧红自叙传类作品浅析
《语言与文化论坛》2019年第3期83-99,共17页徐改平 
萧红早期自叙传类作品的批评锋芒始终指向她的亲生父亲。因此,她离家出走的性质只能是反抗专制父权,而非反抗包办婚姻。她最初的幼稚笔墨还或明或暗地批评过帮助过她的朋友,这是萧红“少于世故”的体现;以《商市街》为代表的叙述二萧故...
关键词:反抗父权 少于世故 曲为回护 直面分手 有意选择 
略论史沫特莱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被引量:2
《学术界》2018年第2期170-186,共17页徐改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13YJA751054);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11SZYB20)的阶段性成果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为组建民权保障同盟之初就另行组建核心小组,以之作为操控团体的工具;其次,试图利用胡适和杨杏佛等人视察北平监狱的事件,为其早就掌握在手的控诉书之公开发表...
关键词:史沫特莱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 核心 
鲁迅与梅兰芳被引量:6
《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158-165,共8页徐改平 
1924年与1934年,鲁迅前后两度撰文批评梅兰芳,着眼的都是梅兰芳身后的社会大舞台,梅兰芳及京剧事实上成为鲁迅担心国人沉溺于幻想中自大的象征而成为其批评的对象,寄寓着作为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在民族灾难日益深重的年代里的沉痛思考。由...
关键词:梅兰芳 鲁迅 京剧艺术 1934年 启蒙思想家 艺术规律 当代中国 追随者 
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被引量: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21-29,共9页徐改平 
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995608)
加盟"左联",是鲁迅思想左倾的标志性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就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鲁迅与"左联"这样的左翼团体的关系具有虽结盟却保持相对独立性的特点。鲁迅的左倾首先体现在对以胡适为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批评上,这在显示鲁...
关键词:鲁迅 “左联” 同路人作家 
陈独秀编著过《革命文学史》吗?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6期146-151,共6页徐改平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陈独秀诗存》中,收录两首题目分别为《献诗》和《致读者》的白话新诗,编注者在《本事》中说,它们来源于《陈独秀传——从总书记到反对派》,但这部传记在1989年出版后,就有人对其中所征引新诗的作...
关键词:陈独秀 安徽教育出版社 文学史 革命 编著 白话新诗 《献诗》 《本事》 
“学”随“术”变的当代传统——以鲁迅和胡适的比较研究为例
《学术界》2009年第1期129-144,共16页徐改平 
"‘学'随‘术'变"不仅是中国经学史的特点,同样也渗透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中。如果对鲁迅和胡适的比较研究做一个历时性考察的话,这一特点就可以具体而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本身就是"胡适思想批判...
关键词:胡适和鲁迅 “学”随“术”变 学术独立 
略论陈独秀新文学观念的演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31-37,共7页徐改平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主编,确有革新文坛面貌的打算,但直到结识胡适才算找到了文学革命的路径。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共同事业中,陈独秀对于"文以载道"说的彻底决裂在《新青年》同人中尤显独特。后来作为共产党领袖的陈独秀开始...
关键词:陈独秀 新文学观念 五四新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