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华

作品数:6被引量:1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塞缪尔·贝克特小说贝克特结构主义解读作者之死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小说”的终结和“文本”的开始:贝克特小说《怎么回事》之后现代写作特征解析
《外国文学》2013年第1期51-59,158,共9页王雅华 
作为20世纪西方文坛反传统的权威,贝克特的小说实验曾因过分走极端而陷入僵局,他最后的长篇小说《怎么回事》标志着他小说实验的终结,但是也隐喻了一种更加自由的、意义永无穷尽、多元开放的文本形式的诞生。这部作品既是对后现代复杂...
关键词:《怎么回事》开始 文本 语言 存在 
论理论小说及其对后现代诗学的影响被引量:2
《外国文学》2009年第5期45-51,共7页王雅华 
本文旨在运用后现代叙事理论探讨20世纪以来西方文坛出现的各色实验小说的理论性虚构特征,通过对各类理论小说的梳理与个案分析来展示这类小说中的理论与虚构的互涉与整合,进而揭示理论小说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以及它对后现代诗学的...
关键词:理论小说 虚构 实验 元小说 
世界是“我”的表象:解析贝克特《徒劳无益》中的写实主义被引量:3
《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177-190,共14页王雅华 刘丽霞 
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论文
本文旨在探讨贝克特式写实主义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其第一部作品《徒劳无益》的文本分析来展示主人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真切体验,从而揭示青年贝克特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贝克特式写实主义 《徒劳无益》 世界 表象 
难以命名、异延、意义之谜团——塞缪尔·贝克特小说《难以命名者》之解构主义阐释被引量:4
《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63-76,共14页王雅华 
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论文项目名称:"从现代主义诗学到后现代主义诗学--塞缪尔.贝克特的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批准号:05WW016
作为当代世界文坛的杰出代表,贝克特的贡献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验对艺术本质的揭示和对后现代理论的预设,因此他的小说具有理论性虚构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贝克特小说《难以命名者》的解构主义阐释来探讨其“叙述”、“写作”、“...
关键词:难以命名者 异延 意义之谜团 叙述 符号 
作者之死与游戏的终结——塞缪尔·贝克特小说《马洛纳之死》之后结构主义解读被引量:7
《国外文学》2004年第2期75-83,共9页王雅华 
本文从心理学和元叙述的层面对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之二《马洛纳之死》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并通过小说以及小说内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来阐释文本的意义 ,探讨作者与文本、写作与意义、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 ,以揭示贝克特对作者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马洛纳之死》 塞缪尔·贝克特 小说 人物形象 叙述方式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被引量:6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41-49,共9页王雅华 
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和元小说的层面对贝克特三部曲的第一部《莫洛伊》进行剖析和解读 ,以展示其主人公心灵生活更广泛更重要的、甚至无意识的领域 ,进而揭示贝克特对人的本质和对作家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该小说不仅描写了两个主人...
关键词:寒缪尔·贝克特 理性 非理性 《莫洛伊》 莫兰 旅行 "反小说" 小说构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