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才

作品数:16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马克思单向度技术观马尔库塞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发文期刊:《学习月刊》《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探索》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被引量:1
《学习月刊》2024年第5期19-21,共3页刘士才 刘硕 张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关键词:拼搏精神 党的领导 风雨征程 政治智慧 最本质的特征 主心骨 规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赫斯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直接影响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25-29,共5页刘士才 毛华滨 
作为德国社会主义之父,莫泽斯·赫斯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史中的重要渊源人物,他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赫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批判、政治改革与社会改革理论、经济异化思想和他对货币(金钱)的剖析都曾影响...
关键词:赫斯 青年马克思 “真正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物化批判理论之比较被引量:2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63-68,共6页刘士才 毛华滨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专项资金科研项目"马克思公平分配观及其当代价值"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进行过批判性的分析,都探求过人类如何摆脱物像统治的问题。马克思把物化定位于生产关系层面,海德格尔则把物化延伸到技术(生产力)层面。据此,在马克思哲学中人类具有摆脱物像统治的现实基础,而...
关键词:马克思 海德格尔 物像统治 物化批判 
青年马克思视阈中的理性、自由和私人利益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31-34,共4页刘士才 毛华滨 
青年马克思是一个深受启蒙精神影响的理性主义者,他以理性为根本原则,以自由为核心主题开启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同时,他突破认知理性的阈限,接受近代理性文化的自由传统,试图走出一条价值理性的道路。然而这一理论形态无法解决物质利益难...
关键词:马克思 理性 自由 私人利益 
在解放思想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68-69,共2页刘士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作出科学分析的必然选择,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和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两个决不”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被引量:2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38-40,共3页刘士才 要战通 
马克思"两个决不"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始指南,是我们走出传统社会主义误区、深化所有制改革、反对"制度崇拜论"的理性向导。"两个决不"思想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符合生产力要求的所有制才是好制度"...
关键词:马克思 “两个决不”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马尔库塞新技术观被引量:2
《探索》2008年第3期189-192,共4页刘士才 阮祥红 
为了实现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完整地提出了他的新技术观。马尔库塞的新技术观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是他的技术政治观理论构想的系统化。马尔库塞的新技术观既不同于技术悲观主义,也不同于技术乐观主义,而是一种乌托邦...
关键词:马尔库塞 单向度 新技术观 
论毛泽东国家利益观中的忧患意识
《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12期21-22,共2页刘士才 张俊国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为争取与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各层次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他总是把国家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放在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之上。何以如此,笔者认为,这是毛泽东国家利益...
关键词:国家利益观 忧患意识 毛泽东 关系问题 文化利益 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 安全利益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被引量:1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21-23,共3页毛华滨 刘士才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稳定社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我国在推行这项制度和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严重制约着城市"低保"作用的真正发挥。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 问题研究 
试论李大钊的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的变迁
《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45-47,共3页张勇濂 刘士才 
李大钊的政党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需要从中国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的视角进行研究。李大钊对民国初年政党活动提出批评,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政党的必要性及政党政治对巩固民国共和体制的重要性。十月革命推动了李大钊对新...
关键词:李大钊 政党思想 政治变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