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元禧

作品数:19被引量:461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岩相古地理中生代十万大山盆地雪峰古陆华夏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质力学学报》《安徽地质》《高校地质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被引量:42
《地质通报》2006年第3期340-347,共8页丘元禧 梁新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272092)研究成果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
关键词:华南 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 盆山耦合 泛华夏造山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作用 
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演化被引量:77
《地学前缘》2005年第3期204-218,共15页周蒂 孙珍 陈汉宗 丘元禧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G2000046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806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KZCX2-SW-117-05);国家专项(2001DIA50041)
以岩相古地理分析和编图为基础,结合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资料,阐述了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中生代时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缘,受特提斯域和太平洋域交替复合影响。早三叠世时古特提斯洋经过黑水河盆地东延至南海。从中三叠世...
关键词:南海 欧亚大陆东南缘 中生代 岩相古地理 构造演化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被引量:80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第1期99-112,共14页梁新权 李献华 丘元禧 杨东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92和 40334039);中国博士后基金(200333418)资助.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
关键词:碰撞活化造山 构造变形和沉积物记录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十万大山盆地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被引量:16
《地学前缘》2003年第4期469-477,共9页周蒂 颜佳新 丘元禧 陈汉宗 孙珍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G2000046702);国家专项(2001DIA50041);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KZCX2-SW-117-05)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2,T13,T23,T33,J1-J2,J3-K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 中特提斯 中生代 南海西部围区 
特提斯构造带和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
《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第3期220-231,共12页丘元禧 
东特提斯东段位于现今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做为洋壳的岩石学记录———蛇绿岩带的现行展布呈U字形,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南海的扩张以及菲律宾-太平洋板块的向西推挤时,特提斯构造带受到扭曲而形成的。通过古地磁和岩石学记录...
关键词:特提斯 板块构造 构造体系 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 
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和全球性经向构造体系被引量:4
《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丘元禧 
文中简述了我国及其邻区区域性规模的南北向构造带的现位展布及其表现形式 ,讨论了它们可能的成因类型和构造性质 ,分析了全球经向构造体系和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的成生联系。
关键词: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 经向构造体系 中国 成因类型 表现形式 
中国及其西南邻区新生代NW向扭动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和形成机制被引量:2
《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第4期335-345,共11页丘元禧 
NW向扭动构造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西部并向中国东部延伸 ,且呈多字型特征 ,但在中国东部规模等级较小 ,断续相循 ,成生活动时期很新 (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以来 ) ,由NW向褶皱、NWW向压扭性走滑、NNW向扭压性走滑和NEE向张扭性走滑组成...
关键词:NW向扭动构造体系 偏共轭剪切 西域系 中国 新生代 形成机制 
广州瘦狗岭断裂带的变形期次被引量:8
《中国区域地质》2001年第1期67-72,81,共7页邹和平 丘元禧 庄文明 邵荣松 
根据广州瘦狗岭断裂带变形历史的野外地质证据以及40Ar/39Ar法和热释光法构造年龄数据,将其划分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韧性拉伸剥离变形期,中侏罗世韧性挤压逆冲变形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脆性断裂、硅化作用期,晚白垩世—老第...
关键词:断裂变形 瘦狗岭断裂带 广州市 氩同位素法 热释光法 构造年龄 变形期次 
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力学机制被引量:3
《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第1期1-8,共8页丘元禧 
晚中生代 (白垩纪 )以来 ,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发育一系列NNE、NE乃至NEE向 (与纬向构造联合 )的巨型右行张扭性断陷 (地堑、半地堑 )在平面上组成平行雁列的多字型构造 ,其深部发育同走向的上地幔隆起和基底拆离 ,地表常出现变...
关键词: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 陆缘扩张 碰撞效应 力学机制 多字型构造 
华南古特提斯东延问题的探讨被引量:20
《中国区域地质》2000年第2期175-180,共6页丘元禧 张伯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98730 0 8)
通过有关古特提斯洋的建造记录和后期构造变位分析 ,认为古特提斯洋东段的位置仍应在现今的青藏—滇西三江往南沿碧土、昌宁—孟连、程逸至马来半岛的文冬—劳勿、加里曼丹 (古晋 )、巴拉望经吕宋—台湾至日本一线 ,现今古特提斯洋古缝...
关键词:古特提斯洋 主缝合带 弧后盆地 大陆边缘裂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