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川

作品数:11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武侯区政协委员更多>>
发文主题:佛教汉代交通路线创始人传承途径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成都文物》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岁月悠悠话石窟
《成都文物》2009年第1期55-60,共6页李豫川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它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佛寺建筑。石窟本是僧侣居住的地方,释迦牟尼未灭度前就已经存在了。古印度的石窟寺通常是开凿成一长方形,在入口处有门窗。中央是僧...
关键词:石窟寺 佛教建筑 释迦牟尼 长方形 僧侣 古印度 礼拜 居住 
中国古琴史上的道教人物
《成都文物》2008年第2期58-62,共5页李豫川 
据明代蒋克谦《琴书大全·圣贤》记载:道教的实际创始人张道陵(公元34—156年)“尤妙抚琴,别得真趣”。东汉明帝时(58—75年)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悟通仕途浮沉,无益于年命,遂辞官隐居于北邙山(今洛阳市北),学长...
关键词:道教人物 古琴 中国 创始人 重庆市 洛阳市 圣贤 
清末翰林颜楷
《成都文物》2007年第4期24-29,共6页李豫川 
巍然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绿树丛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已度过了近百年烟雨沧桑。它南面那道劲秀逸的字迹,便是曾任四川保路同志会干事长的清末翰林颜楷所书。
关键词:颜楷 翰林 清末 纪念碑 成都市 
成都文殊院文物景观赏析
《成都文物》2007年第2期58-64,共7页李豫川 
说起文殊院的文物景观,不能不提到“空林八观”。
关键词:文物景观 赏析 成都 
清末四川国学大师刘沅
《成都文物》2006年第4期5-11,共7页李豫川 
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的储史稿·儒林列传》中,收录有一位四川国学大师刘沅,字止唐,号青阳子(1767—1855年)。他创立的“槐轩学派”,在四川国学界有深远影响。清末民初,蜀中国学大师,多出其门。如光绪丁酉拔贡刘咸荥(1857-1...
关键词:国学大师 清末民初 四川省 学校校长 成都府 翰林院 民国 颜楷 
论两晋至隋唐的巴蜀道教
《成都文物》2005年第4期18-25,共8页李豫川 
古代的巴蜀疆域很大,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诸地区。按今天我国的地域划分,则基本属于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方史研究,一直是整个巴蜀通史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而这...
关键词:道教史研究 巴蜀 两晋 隋唐 地方史研究 南北朝时期 湖南西部 湖北西部 地域划分 西南地区 
闲话清代师爷
《成都文物》2005年第1期53-56,共4页李豫川 
“师爷”这一称谓,出自《清稗类钞·卷28·绍兴师爷》,指的是那些被清代地方官吏聘请来协助其处理行政事务的人;又称为幕友,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和顾问。这些人都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丰富的社会阅历,被主人倚为“...
关键词:清代 助手 亲信 历史研究 刑名师爷 钱谷师爷 
蒋超与《峨眉山志》
《成都文物》2004年第3期55-60,共6页李豫川 
清初秀才蒲松龄(1640~1715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叫《蒋太史》的纪实文言小说,写的是清顺治四年(1647)探花蒋超的轶闻逸事(太史是明清翰林的别称),文中充满着佛教的因缘学说。蒋超其人并非出自蒲柳泉先生的杜撰,历史...
关键词:蒋超 《峨眉山志》 地方志 清朝 佛教文化 
锦江区地名与古迹漫谈
《成都文物》2004年第1期32-36,共5页李豫川 
琉璃场。民国年间重修之《华阳县志》云:“琉璃厂窑,兴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末。”可见此地在唐代至明末的八百多年间曾是一片规模很大的古代窑场,以盛产修建王府寺庙的各类琉璃构件(如五彩缤纷的琉璃釉陶器、青瓷器)著称,名闻遐迩。
关键词:锦江区 地名 历史遗址 包江桥 纯阳观街 
峨眉山佛教的起源和传承
《成都文物》2003年第3期54-57,共4页李豫川 
西汉时期的峨眉山,还是“夷獠蛰居之地,山中荆榛遍布,野兽放逐其间,未可得而游也”(见清顺治年间翰林院修撰蒋超所著《峨眉山志》)。其地远离繁华都市和川I滇大道,故佛教的传人要比省内交通要道上的成都、乐山、彭山、蒲江、南充...
关键词:峨眉山 佛教 历史起源 中国 传承途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