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风雨

作品数:75被引量:258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神经病理痛慢性疼痛神经环路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因编码的阿片肽荧光探针-实时监测体内阿片肽的动态变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年第4期276-276,共1页刘风雨(译) 
阿片肽调控疼痛、奖赏以及厌恶等反应,与多种临床病症密切相关。该研究基于κ、δ、μ型阿片受体(κOR、δOR、μOR),开发基因编码的阿片肽荧光探针,并实现实时监测体内阿片肽的动态变化。主要结果:(1)采用氨基酸替换的方法,将环状排列...
关键词:κOR δOR μOR 阿片肽 荧光探针 
血液中的微塑料通过细胞阻塞导致脑血栓形成并引发神经行为异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年第3期195-195,共1页赵涔希(译) 刘风雨(校) 
环境微塑料(microplastic,MPs)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在人类的血液和多种组织中,可以检测到MPs。纳米级别的微塑料(nanoplastics,NPs)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导致神经毒性。然而,微米级别的MPs(micron-sized plastics)通过什么机制影...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 大脑功能障碍 脑部血管 微塑料 激光成像技术 血脑屏障 神经毒性 脑功能 
小鼠杏仁核的神经元类型及其对恐惧条件反射的转录反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年第2期153-153,共1页杨海龙(译) 刘风雨(校) 
学习和长期记忆形成需要神经元持久的改变-即“记忆印迹”。内在的、与情感相关的记忆印迹存在于杏仁核。由于记忆的特异性可能是由特定的分子细胞类型所编码,因此该研究对23只正常/恐惧状态下小鼠的杏仁核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并绘制...
关键词:长期记忆 神经元 杏仁核 细胞类型 恐惧条件反射 特异性 单细胞 小鼠 
鸢尾素通过STAT6重编程小胶质细胞且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年第1期53-53,共1页王佳昕(译) 刘风雨(校)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作为老年病人麻醉、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且无有效的防治方法。POCD不仅早期损伤病人认知功能,远期还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和死亡风险。中枢神经炎症反应是POCD...
关键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鸢尾素 STAT6 死亡风险 小胶质细胞 老年病人 POCD 
轴突和小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类突触样传递”驱动脑部神经血管偶联被引量: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年第12期955-955,共1页杨海龙(译) 刘风雨(校) 
神经血管偶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 NVC)对脑功能很重要,其功能障碍导致很多神经系统疾病。虽然在NVC中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但是大脑中神经元如何将信息主动传递给对应的小动脉还知之甚少。本研究证明,轴突和小动脉平滑肌细胞...
关键词:神经血管 小动脉 神经系统疾病 穿支动脉 星形胶质细胞 三维重构 脑功能 基底膜 
高频深部脑刺激改善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分子机制-音猬因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年第11期840-840,共1页刘风雨(译) 
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targeting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DBS)可有效缓解进展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运动障碍。DBS需要依赖高频(通常指≥100 Hz)电刺激才能发挥疗效,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关键词:音猬因子 深部脑刺激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高频刺激 电刺激 SHH 
自发性疼痛的神经机制--前边缘皮层存在特异性编码自发性疼痛的神经元群体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年第10期749-749,共1页刘风雨(译) 
自发性疼痛是慢性疼痛病人的重要主诉,但其机制不甚清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既往研究发现,持续性的自发疼痛和内侧前额叶的活动相关。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群体如何编码和调控自发性疼痛行为。主...
关键词:自发性疼痛 模型大鼠 慢性疼痛 内侧前额叶 神经机制 特异性 持续性 治疗手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疼痛共病的机制-下行抑制性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障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年第9期644-644,共1页郭怀瑾(译) 刘风雨(校)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往往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等方面的行为问题。ADHD常与疼痛共病,但其机制不清。既往的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下行抑制 神经系统疾病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去甲肾上腺素 慢性疼痛 伤害性刺激 功能障碍 
腹侧海马CA1区调控慢性炎症痛的机制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年第8期614-614,共1页刘风雨(译) 
全球慢性疼痛的发病率约为2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病人就诊时,除了主诉疼痛以外,还会描述负面情绪以及认知障碍等共病症状。疼痛慢性化及共病的神经机制不甚清楚。近年来,腹侧海马CA1区(ventral CA1,vCA1)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日益受到...
关键词:腹侧海马 慢性化 负面情绪 慢性疼痛 慢性炎症痛 认知功能 CA1区 阳性神经元 
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保护因子Adcyap1--促进外周神经再生并缓解疼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年第7期555-555,共1页刘风雨 
外周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导致运动障碍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PNI的治疗过程中,如何促进神经再生并缓解疼痛,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不能准确地模拟临床PNI。另外,科学家通常单独研究PNI神经再...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 缓解疼痛 外周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模拟临床 保护因子 运动障碍 治疗靶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