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

作品数:24被引量:243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化石有尾两栖类两栖类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科学》《生命世界》《化石》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重大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生物学重大发现与科普特效电影创作被引量:1
《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2期5-15,67,共12页叶剑 王原 
一百多年来,古生物学重大发现不断助推和见证着电影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近年来基于中国古生物学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原创特效电影,已经成为古生物学科普和特效电影产业中的亮丽风景。文章梳理电影发展早期和特效电影发展历程与古生...
关键词:古生物学 重大发现 恐龙 特效电影 四维电影 
中国的恐龙 知识问答篇(下)
《化石》2020年第3期2-8,共7页王原 叶剑 
1、除了鸟类,还有其他"会飞的恐龙"吗?的确有。在我国辽宁中生代地层中就发现几种会"飞"的恐龙的化石,比如侏罗纪晚期近鸟龙科的近鸟龙(Anchiornis,见题图)和足羽龙(Pedopenna),以及白垩纪早期驰龙科(该科一个著名成员叫伶盗龙Velocirap...
关键词:知识问答 中生代地层 鸟龙 小盗龙 恐龙 
如果化石会说话
《知识就是力量》2020年第8期4-5,共2页王原 
在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各种各样的生物轮番登场。它们历经繁盛,又悄然消失。在这些生物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变身为化石保存下来——虽然大多不完整,但却将千变万化的生命形态定格,写在厚重的地层万卷书中。形态各异的化石里,隐藏...
关键词:遗迹化石 实体化石 有机物分子 地质历史时期 生物成因 古生物演化 生命形态 万卷书 
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6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年第10期1491-1511,共21页徐星 周忠和 王原 王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批准号:4168810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编号:XDB18000000)资助
热河生物群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早白垩世陆相生物群,其核心分布区位于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这一生物群的研究历史超过150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系列重要化石才被发现,包括带羽毛恐龙、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访...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 早白垩世 陆相生态系统 起源 演化 
中国的恐龙——种数和产地篇被引量:3
《化石》2019年第3期2-5,共4页王原 金海月 谢丹 
别一张口就是霸王龙,能说出几种中国恐龙才更有范儿.你认识哪几种恐龙呀?脱口而出的很可能是霸王龙、三角龙、腕龙吧.但这些都是外国的恐龙。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能说出几个中国恐龙的名字吗?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是哪个?美国?英国?...
关键词:化石产地 古动物 恐龙化石 恐龙骨骼化石 恐龙蛋化石 
内蒙古宁城两种保存胃中食物的侏罗纪有尾类
《科学通报》2011年第34期2846-2849,共4页董丽萍 黄迪颖 王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01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ZCX2-YW-QN104)资助
奇异热河螈和天义初螈是产自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化石层的侏罗纪有尾类,标本数量均数以百计且多保存为较完整的骨架.本文报道了11件保存胃中食物的有尾类标本,其中2件为奇异热河螈,腹中保存有大量叶肢介壳体;9件为天义初螈标本,腹中保存...
关键词:内蒙古 道虎沟 侏罗纪 有尾类 热河螈 初螈 胃中食物 
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以及与其他动物群的比较被引量:17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第9期1250-1265,共16页周忠和 王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6CB806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批准号:40121202);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发掘特别支持费资助
近20年来,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在各重要脊椎动物门类的演化、生物地层学研究以及古地理、古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为分析这一时期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演变提供十分难得的资料.目前狭义的热河生物群(...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 早白垩世 脊椎动物 多样性 特异埋藏 
记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一具有长肢的蜥蜴(英文)被引量:6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9年第1期21-34,共14页苏珊·E·埃文斯 王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02008,40121202);英国皇家学会与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6CB806405);中国科学院优博专项基金资助。
道虎沟化石层分布于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以及毗邻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等地,已报道4种有尾类、1个无尾类蝌蚪、1个幼年蜥蜴、3种带原始羽毛的兽脚类恐龙、2种翼龙、3种哺乳动物以及双壳类、叶肢介、昆虫和植物等化石(有学者称之为"前热...
关键词:内蒙古宁城道虎沟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前热河生物群 蜥蜴 
一个灭绝动物家族的“复生”
《生命世界》2006年第4期53-54,共2页王原 
这个长得有点像松鼠的动物就是硅藻鼠类的后代“谜岩鼠”。它站在它的“前辈”:一块具有1600万年历史的山东硅藻鼠化石上。这类已灭绝的动物的后裔在老挝被“重新发现”,引发了学术界巨大震动,也激起公众极大的兴趣。
关键词:灭绝动物 家庭 硅藻化石 重新发现 学术界 鼠类 松鼠 
中国化石两栖类和有鳞类研究进展:过去15年回顾(英文)被引量:5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6年第1期60-73,共14页王原 苏珊.E.埃文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02008,40121202);英国皇家学会与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3-SW-142)资助。
过去15年中,我国的化石两柄类和有鳞类研究取得了加速进展。共报道了16种两栖类和22种有鳞类,其中15种两栖类和11种有鳞类为新种,包括我国最古老的四足动物宁夏晚泥盆世的潘氏中国螈,湖北中三叠世的大型全椎两栖类宽头远安鲵,东北晚侏罗...
关键词:中国 两栖类 蜥蜴类 化石 分类学 系统发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