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毓

作品数:28被引量:154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主题:河西走廊绿洲气候水资源干旱半干旱区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自然资源学报》《环境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气象》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今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被引量:2
《大自然》2014年第5期74-75,共2页陈昌毓 
我国的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在地理上是指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一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这里的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除少数海拔较高的石质山地外,广大的丘陵和...
关键词:海拔高度 生态环境变化 黄土层 石质山地 黄土沉积 黄河中游 日月山 植被层 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面积 
河西走廊粮仓的生态环境代价被引量:1
《大自然》2013年第6期21-23,共3页陈昌毓 
甘肃省乌鞘岭以西的区域由于位于黄河的西面,习惯上称为河西地区,面积约27.1万平方千米,
关键词:环境代价 河西走廊 生态 粮仓 河西地区 甘肃省 
自然力恢复生态环境的神奇功能
《大自然》2013年第2期57-59,共3页陈昌毓 
长期以来,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人们大多采取人工生态建设的方法,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却不明显。大量事实表明,自然力恢复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态建设中最值得普遍推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 自然力 生态建设 事实表 人类 
西北内陆干旱区的独特景观
《大自然》2013年第1期58-61,共4页陈昌毓 
我国西北内陆区即西北内陆河流域区,是指贺兰山(宁夏)-乌鞘岭(甘肃)-日月山和布尔汗布达山(青海)-昆仑山一线以西和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自北而南屹立着阿尔泰山、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等高大山脉,其间分布着海拔...
关键词:内陆干旱区 西北 景观 内陆河流域 阿尔泰山 阿尔金山 海拔高度 昆仑山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影响被引量:1
《大自然》2012年第1期18-19,共2页陈昌毓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700千米,南北宽约1400千米,面积约24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4500~5000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关键词: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恶化 海拔高度 世界 
甘肃黄土高原农业水分条件研究被引量:1
《干旱区地理》1999年第4期8-15,共8页董安祥 陈昌毓 郝惠玲 
计算分析了甘肃黄土高原的降水变化、农田蒸散和农作物水分亏缺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明区域主要降水特征均不利于农业生产;农田蒸散强烈,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农作物水分供需差额大,其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低,降水产量指数小。
关键词:甘肃 黄土高原 农田蒸散 降水量 农业 水分条件 
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林木蒸散量估算和水分适生度研究被引量:26
《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第1期79-87,共9页陈昌毓 董安祥 
甘肃省教委重点攻关课题
采用张宝和H.L.彭曼的气候学方法,对甘肃干旱半干旱区各县、市林木生长期的蒸散耗水量进行了估算,并与实测和调查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估算值大致可反映乔木薪炭林和乔木用材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文中还给出了各县、...
关键词:林木 蒸散量 实际水资源 水分适生度 干旱区 
春季土壤水分变化和抗旱保墒措施
《农业科技与信息》1997年第1期33-34,共2页陈昌毓 
甘肃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的气候特点,一般是冬春季干旱多风,春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6%~8%;夏秋季气温较高、雨水较多,7、8、9三个月雨量占全年的70%~80%。春季随大气干旱和气温的升高,土壤水分大量蒸发。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 抗旱保墒 春季 
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4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年第2期110-118,共9页陈昌毓 
根据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1951~1990年的光能、气温、降水和风等资料分析,得出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光能资源丰富,冬冷夏暖、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积温较少,降水少、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匀、土壤蒸散强烈、风多风大、水热光组合...
关键词:农业气候 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特征 
河西走廊实际水资源及其确定的适宜绿洲和农田面积被引量:37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3期122-128,共7页陈昌毓 
根据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的祁连山区流域水资源和出山径流量计算,得出河西走廊各县市绿洲的实际年水资源为285-770mm,是其年降水量的1.3-18.5倍。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了各县市绿洲...
关键词:河西走廊 绿洲 径流量 水资源 农田面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