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廷广

作品数:14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羌族文化汶川地震地震后人类学分析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世纪桥》《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民族教育研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四位一体”引导路径研究被引量:1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48-51,57,共5页田廷广 武玮 
西藏民族大学思政专项课题(编号:18MDS05)“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选择”项目;陕西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9KO882)“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与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阶段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客观需要。本文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就业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 就业价值取向 四位一体 引导路径 
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影响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30-33,共4页武玮 田廷广 
西藏民族大学思政专项课题(编号:18MDS05)"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深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好、宣传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大学生 价值取向 影响 导向 
异地重建中政府与民间应对方式的反思——邛崃羌族异地安置区的灾难人类学分析被引量:2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54-57,共4页杨娅 田廷广 周毓华 
汶川地震发生后,原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和垮坡村夕格组村民因受灾严重,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在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整体搬迁至邛崃南宝山异地安置区。通过对安置区的田野调查发现,灾难后政府与村民之间在重建的应对方式上呈现出由...
关键词:政府与民间 灾后重建 异地安置 羌族 灾难人类学 
现代生活方式渗透下非遗保护中公众自觉参与浅析——以羌族异地安置区直台村CJ古羌婚俗为例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78-82,共5页武玮 田廷广 
国家教育部项目"灾后羌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3YJA850012)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渗透以及近年来灾难的频发,给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以异地安置区直台村CJ古羌婚礼习俗为例,探讨现代生活方式渗透下公众自觉参与在羌族非遗保护中的作用,提出在...
关键词:现代生活方式 古羌婚俗 非遗 公众自觉参与 建议 
21世纪以来国内“藏彝走廊”研究考述被引量:2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1-7,153,共7页周毓华 田廷广 
21世纪以来,学界对于"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成果颇丰。文章立足于对前人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自"藏彝走廊"概念从孕育、提出到以后"藏彝走廊"研究的成熟发展将经历三段时期,并阐述在今后研究中要重点加强对该区域的考...
关键词:国内 “藏彝走廊” 现状 研究 
“种”的博弈:基于虚拟社区田野之上的文化内涵分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8-10,共3页田廷广 武玮 
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售、捐献精子,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逐渐成为售精、捐精的“主力军”。本文尝试以“互联网”为“虚拟社区”开展田野工作,从人类学和遗传学的视角揭示高级知识分子精子深受市场青睐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精子 博弈 互联网 文化内涵 
白族民间宗教信仰中驱邪与保家的人类学分析——以大理市挖色镇挖色村居民建筑中驱邪符号为例被引量:2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85-90,共6页周思言 田廷广 
通过对挖色村进行实地调查,笔者发现白族地区民间宗教信仰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居民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民间宗教信仰色彩颇为浓厚。文章立足于当代白族居民建筑中驱邪符号之上,对其进行调查、分类与总结,并揭示白族人民在...
关键词:白族 民间信仰 人类学分析 
汶川地震后羌族民众思想观念调查报告——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为例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75-80,140,共6页田廷广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1BZJ030)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汶川地震后,原龙溪乡直台村和跨坡村夕格组整体迁移至南宝山异地安置区。灾后重建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羌族社会结构、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一体化下羌族民众思想观念亦随之改变。本文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
关键词:羌族 异地安置区 观念 变化 
羌族30年生产方式变迁调查——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为例被引量:3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18-25,共8页田廷广 武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1BZJ030)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30年,羌族社会经济主要经历了两次历史性巨变,一次是包产到户;一次是汶川地震的发生。两次重要历史性事件的发生加速了羌族生产方式的变迁。文章以地震后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生产方式为研究对...
关键词:羌族 异地安置区 生产方式 变迁研究 
地震后羌历年庆祝方式改变原因初探——以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羌历年活动为例被引量:2
《世纪桥》2011年第15期22-23,共2页田廷广 
"5·12"地震后,直台村由汶川县龙溪乡迁移到了四川省邛崃市。2010年该村以集体化的庆祝方式共同庆祝了迁移后的第一个"羌历年"。笔者主要从党和政府的政策、新生环境、新兴产业结构、现代文明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的导向、本民族传...
关键词:直台村 羌历年 庆祝方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