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作者=刘寨华 "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胸痹心脾两虚证因机特点及论治探析被引量:4
《中医药学报》2004年第4期8-10,共3页曹洪欣 刘寨 
通过对 15 0例胸痹心脾两虚证患者的 36项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确立各因素对胸痹心脾两虚证的贡献度。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对胸痹心脾两虚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征进行动态观察 ,提出胸痹心脾两虚证病因病机特点为 :饮食不节 ,思虚过度 ...
关键词:胸痹 心脾两虚证 病因病机 治疗 
“望诊”源流考被引量:1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年第1期12-14,32,共4页杜松 于峥 刘寨  
科技部2012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102FY130100)
"望诊"为中医诊法中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故从"望诊"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望诊"之同义词,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望诊"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以明晰"望诊"这一名...
关键词:望诊 名字术语 源流考证 
“藏象”概念之探析被引量: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86-87,90,共3页杨威 刘寨 于峥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No.2005CB523505)
关键词:藏象 概念 形质 气化 
肝脏五味养生论述被引量:6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年第12期1637-1638,1657,共3页李金霞 杜松 刘寨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507006)-中医药传统知识与技术挖掘示范研究(一):基于《中医藏》的养生类古籍保护及知识挖掘示范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YZ-1711)-心系病证防治及健康维护研究.
饮食五味的正确选用对生命健康与养生保健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挖掘古籍中的养生知识,论述肝脏的五味养生理论及方法。在日常饮食中,应遵循“酸入肝,勿过食”“肝苦急,宜食甘”“辛伤肝,慎用之”的原则,少酸食甘慎用辛,以补肝虚抑肝亢;饮...
关键词:肝脏 饮食 五味 养生 
膀胱湿热证理论源流考被引量: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年第3期289-290,共2页范逸品  刘寨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大项目(2012FY130100)-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规范研究
膀胱湿热理论发端于秦汉时期,隋唐宋元未见明显推进,明初戴元礼首先提出"膀胱湿热"一词,此后明清众多医家对于膀胱湿热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膀胱湿热理论才真正成形。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证候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膀胱湿热证"...
关键词:膀胱湿热 膀胱湿热证 源流 
麻黄功效可概括为“通阳化阴”被引量:2
《环球中医药》2024年第9期1807-1809,共3页韩慧莹 刘桂荣 刘寨 曹洪欣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YZX-202326);北京市支持中央高校共建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B110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科研发展基金项目(KJK-202201)。
麻黄既能通阳启阳运阳,促进阳气推动、温煦、滋养、兴奋的功能,又能深入积痰凝血,直达病所,荡涤阴邪,化散阴翳,故将麻黄功能本质概括为“通阳化阴”,认为“通阳化阴”是决定麻黄常规功效、创新应用的基础。本文对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
关键词:麻黄 通阳化阴 癥瘕积聚 郁病 心动过缓 中风 
基于“因郁致病”“因病致郁”探讨冠心病与抑郁症的共病机理被引量:6
《中医杂志》2024年第8期858-861,共4页韩慧莹 刘寨  曹洪欣 
北京市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JX202201);中央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YZX-202326)。
从“因郁致病”“因病致郁”角度探析冠心病与抑郁症的共病机制,认为“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之间的纽带是“郁”,气机阻滞是关键。中医学的心藏象涵盖了循环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的多数生理过程及部分内分泌系统功能,心脑血管疾病和...
关键词:冠心病 抑郁症 双心疾病 因郁致病 因病致郁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抑郁症被引量:1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127-129,共3页曹洪福 刘莹 刘寨 曹洪欣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Z-202125)。
基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提出温阳益心法为治疗冠心病抑郁症的基本方法,结合五脏相关、形神一体观从心与肺、肝、脾、肾、胆的关系以及五脏与情志的联系探讨冠心病抑郁症的治疗。准确把握冠心病抑郁症证候特点及动...
关键词:冠心病 抑郁症 五脏论治 治则治法 
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被引量:11
《中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11期4990-4992,共3页范逸品 刘寨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大项目(No.2012FY130100)~~
脾胃湿热理论奠基于秦汉时期,晋隋时期有所发展。宋元是脾胃湿热理论建立和形成时期,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了"脾胃湿热"一词,明清时期对于脾胃湿热的认识有所拓展和丰富。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证候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脾胃...
关键词: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证 源流 
从“阳虚痰瘀”探讨中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的认识被引量:3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年第2期166-167,共2页刘寨  唐丹丽 于峥 曹洪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7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202630);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共建项目-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高达10%-30%,使近期和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现代医学认为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还不能完全阐述,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我们认...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 无复流 阳虚痰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