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昌如
机构地区:[1]中国佛学院
出 处:《中国佛学》2023年第1期99-115,共17页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国化研究——以‘地论学派’为例”(项目号:21FZJB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20世纪初有关《大乘起信论》的争论相当引人注目,其核心原因是《大乘起信论》对于中国宗派佛教来说是基础性的。如果否定了这个基础,也就否定了中国特色的宗派佛教。以至于后来的学者,一提到《大乘起信论》就绕不开当年的这个争论。基于此点,本文以王恩洋(1897~1964)《〈大乘起信论〉料简》为中心,深入解析王恩洋当时解读《大乘起信论》的时代背景、逻辑结构、价值标准与取向,并与佛学原有之价值论、目的论、方法论、效果论进行对比,发现王恩洋囿于其时代圭臬西方哲学的逻辑架构,即本体与现象的严格二分,从而形成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生灭与真如等也严格二分的价值判断,以致无法理解《大乘起信论》中所阐释的生灭与真如、烦恼即菩提的命题;也忽略了生灭即真如、烦恼即菩提的核心指向是众生成佛的方法论,即除人我与法我,而不是在逻辑上,用本体论的架构来论证生灭与真如如何平等,烦恼与菩提如何相即。此外,笔者发现如果从成佛方法论即除我法二执的视角来沟通唯识与《起信》,二者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异曲同工。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