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贺燕[1]
机构地区:[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出 处:《税法解释与判例评注》2019年第2期57-77,共21页Tax Law and Case Review
基 金:司法部课题“国际合作反避税形势下我国一般反避税规则重构研究”(课题号:16SFB304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实质课税原则以实质正义为价值取向,有法律实质主义、经济实质主义和事实认定的实质主义三个维度,其适用的范围、方法和程序上应有区别。前两个维度并不必然与法律的形式正义发生冲突。而经济实质主义的适用也要区分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符属"积极偏离"还是"消极偏离"而有不同。"积极偏离"是避税的情形,在适用经济实质原则时应当以存在避税行为为前提。有关经济实质的认定,主要体现为计税依据的"量化"过程,有"直接认定法"和"间接认定法"两种。间接认定法应当在无法依据直接证据认定时适用,情形包括纳税人不履行协力义务,直接证据的获取、经济实质的还原在性质上不能或者经济上不能。然而经济实质的认定方法,应当满足客观性、整体性要求,有利与否,纳税人的因素均应考查全面。"德发案"税务机关的处理大体符合经济实质主义的适用原理和方法,但相关规则有纳入反避税规则体系进行完善的必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