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白宗让
出 处:《华中国学》2020年第2期83-92,共10页
摘 要:远古时代人类的精神文明状况难以描述。夏商周三代均有“天命”信仰,但个体理性没有得到独立而充分的发展。周公对“德”之重视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渊源。孔子所倡导的“仁”与“为己之学”是华夏文明个人主体性的最早挺立,先秦儒家学者们继承了这一“反躬内求”的修身路径,并指出了以“慎独”为核心的修养理论。主体性不是封闭的自我,而是无私的、开放的、灵明的、能够照顾到天地万物的存在,是儒学指出的救赎之道。但是,“慎独”还需要一套具体的工夫论体系来支撑,自我反思的合法性也需要面对来自比较哲学、比较宗教的质疑与审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