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中共吉林市委党校
出 处:《长城》2010年第2期22-23,共2页The Great Wall
摘 要: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当代的文化、思想、文学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在他去世后的这十多年里,大众媒体对他热议如潮,同时毁誉分明。誉者认为他是绝对的大师,是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最大的收获。毁者则认为他浅白、低俗、丑陋,是流氓文学的代表,不值一提。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对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美学态度的不同判断。也就是说王小波的作品究竟是通过真、善表现美,还是通过假、恶表现丑。因此将王小波的文学作品放在美学视角下分析,明确其美学态度,对于评价王小波的作品乃至王小波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相当一些人把王小波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派大师。后现代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蔑视权威、亵渎崇高,打破既有的思想藩篱而自由思想。如果是这样,在美与丑的界定上,王小波恐怕至少要与一部分读者存在差异。关于美的本质,我们比较接受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美在意象”的理论。阅读小说的过程应该就是审美的过程,作者在小说中展示的结构、语言、题材等方面的信息相对读者而言就是“象”,读者与之相生相伴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就是“意”,“意象”能够使读者产生愉悦,则小说作品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一、关于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结构小说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