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富仁
出 处:《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3-14,共12页Literary Review
摘 要:本文认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的主要思想价值在于它们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并以此为基点对《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意识本质,创作方法、艺术特征重新做了综合性的探讨。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本文认为从五十年代起,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分析为纲、以对《呐喊》、《彷徨》客观政治意义阐释为主体的粗具脉络的《呐喊》、《彷徨》的研究系统,这个研究系统曾对《呐喊》和《彷徨》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也逐渐暴露出了它的一些严重缺陷,现在有必要以一个新的更完备的系统代替这个旧的研究系统。 (二)对《呐喊》、《彷徨》本体意义的考察。主要阐明《呐喊》、《彷徨》不是主要从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而是主要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来反映生活和描绘生活的,它们首先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面中被折射出来的。 (三)对《呐喊》、《彷徨》意识本质的考察。着重阐明《呐喊》、《彷徨》所集中体现出来的主要不是鲁迅对中国社会政治革命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而是与中国传统封建意识尖锐对立的现代中国的新的意识观念,它以社会思想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进化发展观、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主体,以彼此的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为基本构架方式,形成了立足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现实,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不尽相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封建思想体系,这赋予了《呐喊》、《彷徨》以反封建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彻底性。 (四)对《呐喊》《彷徨》艺术方法的考察。主要阐述鲁迅对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特点的独特认识和深刻把握,如何内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