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奔星[1]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处:《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63-67,4,共6页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摘 要:一 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大陆诗坛,对所谓“朦胧诗”问题,有时讨论,有时争论,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十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台港诗人多处于旁观的地位,冷眼观看:一,大陆部分青年诗人,或者借鉴西方现代派,或者模拟台港诗风,在体式上、语言上、风格上……极尽追逐之能事;二,大陆的诗评家对这些青年诗人追逐西方和台港风格的诗,有的认为看不懂,斥之为“朦胧古怪”诗;有的则相反,认为他们运用了新的美学原则,是“崛起的诗群”,称之为“崛起派”或“新潮”派。从而,前者与后者形成松散的两极,展开了一些讨论或争论。前者被认为是观点陈旧的保守派或传统派;后者则以新潮派的启蒙人甚至导向者自居,双方虽经反复较量,仍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无助于概念的明确,更难说是实事求是的百家争鸣。尔后,经过1984年前后的“反精神污染”和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双方阵容虽逐渐分明。但都因迫于形势的起伏不定,论战由公开渐趋隐蔽,近似冷战状态;而在冷战状态中,涌现一些以赏析为业的诗评者,配合市场需要,出版了若干赏析性的通俗读物。命名为《两岸朦胧诗选》、《台港朦胧诗选》、《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辞典》……散布于东西南北,虽令人眼花缭乱,却只表明某些诗评者以及出版社,把大陆一时一地出现的“朦胧诗”加以扩大化,凡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