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鹏[1] 

机构地区:[1]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  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99-103,共5页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摘  要: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

关 键 词:“象” 味外之旨 司空图 象外之象 “味” 《二十四诗品》 “形” “离形得似” “神” 味外之味 

分 类 号:C55[社会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