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福权[1]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
出 处:《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0年第7期118-119,共2页ARTS IN CHINA
摘 要:《王略帖》即《破羌帖》,又称《桓公破羌帖》。到宋朝米芾得到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谢安《八月十五日帖》,后将此三帖刻石,后来有损于兵火。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松桂堂帖》中有一个版本,为翁同和所藏的米巨容(米芾孙)在崇宁三年(1104年)所刻。《宝晋斋法帖》中有四个版本,为咸淳四年(1268年)曹之格所刻。笔者将从《王略帖》首刻出发,讨论这几个版本的渊源及相互关系和现今我们所见的跋为米芾所添问题以及我们所见版本的可信性问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