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子开[1]
出 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83-86,共4页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 0 0 3年度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唐五代禅宗文献研究> (项目批准号 :0 3JB870 0 3)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重大研究项目
摘 要:近年来 ,学术界对杜牧《清明》一诗不断作出新的阐释。本文重新检视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 ,并从民俗、语言、文学等角度 ,挖掘了这一诗作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 ,勾勒出了该诗的流变过程 。In recent years,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making new interpretations of Du Mu's famous poem “Tomb-Sweeping Day”. The author researche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pinions, and delineates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is poem from the angle of folklore, language, literature, etc. It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is masterpiece accuratel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