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高小康[1]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处:《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77-83,共7页Literary Review
摘 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到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中出现的朦胧诗和意识流小说显示出叙述行为开始转向内省,使得原先那种“作者一读者”的直接联系瓦解了。到了90年代,精英文学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于读者进行审美的鉴赏而只能靠批评者的分析、阐释和争论。批评日益占据了文学活动的中心位置,作品的重要性也就随之减退,作品的重要性让位给了文学事件的重要性。批评活动从文本批评泛化为语境批评和大文化批评,从学术批评延伸到大众文化传播。泛化后批评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研究和评价作品,更突出地表现为制造文学事件。以作品欣赏为中心的审美活动因此而变成了以事件传播为中心的社会交际活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