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悲情歌舞和绝命歌舞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费秉勋[1]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中文系

出  处:《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48-51,共4页

摘  要:楚声本已有忧愁悲苦情调,汉承袭楚文化,新的现实又使这种倾向变本加厉。所以乐歌的尚悲,在汉代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东汉的王充在谈共同美理论时说过两句话,一句是:“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乐于耳。”这里他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标出美感对象的最高标准:一个是“美色”,一个是“悲音”。意谓也许还有好看、好听的东西,但“美色”和“悲音”是典型,是极致,另一句是:“盖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狄牙(易牙)和膳,肴无澹味。”是说师旷其所以不失为一个被古今称道的音乐大师,就在于他只要一演奏歌曲就是“悲音”,就是低回、深沉、哀伤的调子,这才使得人们欣赏他的音乐艺术时,就像吃易牙烹调出来的食羹一样妙味无穷。这种审美习尚发展到汉末,以至像《风俗通》中所记载的:“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儡,酒酣之后,续以挽歌。”连庆贺新婚的宴会上,也合着丧乐傀儡的表演,唱起了《薤露》、《蒿里》一类送葬歌,可见当时人尚悲的乐歌欣赏风已经达到何等病态的程度了!

关 键 词:乐歌 悲苦 东西 挽歌 汉末 悲情 情歌 楚声 欣赏 演奏 

分 类 号:I207[文学—中国文学] I20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