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与符号的任意性——兼论音乐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差异性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齐效斌[1] 

机构地区:[1]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西安710062

出  处:《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44-49,共6页Journal of Further Educ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摘  要:“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自然哲学家嵇康有关音乐美学的一个著名观点。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而感情则是一种主观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即所谓“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由此出发,他进一步论述了事物的名称与事物本质的关系,认为名仅仅是主体为了区别相似的客体随意选择的一个符号,并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说明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关 键 词:声无哀乐论 任意性 解释 体验 理解 

分 类 号:I01[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