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效斌

作品数:24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司马迁巴赫金意识形态意象艺术符号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许昌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在中西隔空对话中理解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10期38-43,共6页齐效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历史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对司马迁历史哲学的形象化表述。如果联系20世纪以来西方历史观念对研究方法的影响,大体经历了客观的重建论、主观的建构论和语言的解构论...
关键词:司马迁 重建理论 建构理论 叙事哲学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社会符号化对生活世界的解构与重组——波德里亚与哈贝马斯社会符号学思想比较论被引量: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7-13,共7页齐效斌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和波德里亚,其批判理论都强调了对语言符号的重视,皆在通过符号生产方式的转换达到理想之境的建构或重构。不同的是,哈贝马斯的符号之维,是以普遍语用学为组织原则,以主体间的交往为契机,以交...
关键词:哈贝马斯 波德里亚 生活世界 社会符号化 
质疑“艺术中的符号不是艺术符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44-146,共3页齐效斌 
苏珊.朗格曾经十分详尽地区分了"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的界限,然而这种区分既不明智也不严密。首先作为论题的前提是不存在的,苏珊.朗格以为只有艺术符号才有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艺术中的符号也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其次艺术中的符号也...
关键词:艺术符号 艺术中的符号 功能变异 
司马迁文化形态学的想象建构与意识形态分析
《唐都学刊》2010年第4期21-28,共8页齐效斌 
《史记》不仅为我们开创了元叙事的先河,也为后世构建出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尽管未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却能够以不同的叙事方式、不同的叙事视角以及不同的叙事意味彰显出深层的文化形态意向,实际上应和了新历史主义有关历史话语与意识形...
关键词:文化形态 主流政治文化 浪漫传奇文化 悲剧文化 喜剧文化 
“以意逆志”说非读者反应批评论被引量: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42-45,共4页齐效斌 
"以意逆志"说作为孟子诗学的关键性术语之一,在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中既享有"千古说诗妙诠"的美誉,又因为语词的模糊性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在西方学术思想不断侵染中国理论批评界的今天,个别学者援引由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催生的...
关键词:以意逆志 读者中心论 文学批评 
“成于三”的思维定势与司马迁思想的结构特征
《唐都学刊》2009年第2期27-31,共5页齐效斌 
"成于三"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一个洞察历史的新视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一视点并没有引起历史学界的足够注意。笔者认为,这一视点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它突破了中国古代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二...
关键词:成于三 符号化 创新性 生成性 超越性 
隐喻功能的现代性研究被引量: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12-117,共6页齐效斌 
现代隐喻学研究不同于传统隐喻学研究,它的目的是将单一的修辞学垦拓为诗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和思维科学综合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在新的视野中,隐喻的优势应当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化修辞、再造的一个审美的精神世界、新的思维...
关键词:隐喻 审美性 政治化 认知 
“直寻”与“比兴”:艺术理性对政治理性的反叛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1-10,共10页齐效斌 
魏晋时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处于“自觉时代”的诗歌,既开启了“直寻”思维的新视域、新范式,又人为性的制度化、体制化了“比兴”艺术,形成两种不同质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诗歌种属。从思维特征看,前者属于非理性主义的...
关键词:直寻 比兴 直觉 理性 非理性 
“声无哀乐论”与符号的任意性——兼论音乐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差异性被引量:2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44-49,共6页齐效斌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自然哲学家嵇康有关音乐美学的一个著名观点。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而感情则是一种主观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即所谓“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由此出发,他...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 任意性 解释 体验 理解 
本源世界的不懈追求——钟嵘诗歌意义探索的现象学精神
《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36-38,共3页齐效斌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转型期,也是诗学和批评理论的生成期。钟嵘顺应“吟咏性情”的时代吁求,对诗歌的本源即存在性进行了批判性探索,明确提出诗歌艺术的本源被双重遮蔽:唯理性主义、唯美主义和诗意性的遮蔽。真理的澄明由是经历两次敞...
关键词:自然英旨 真美 真理 敞开 滋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