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PT、APTT、Fg、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丽[1] 祝伟华[1] 崔欣[1] 

机构地区:[1]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脑内科,071000

出  处:《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期80-81,共2页China Practical Medicine

摘  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给予药物干预。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并评定抗凝疗效。阶段总结发现脑梗死急性期上述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随即进行第二阶段研究(2002~2006年),按前述标准入选患者235例,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结果 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Fg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Fg、AT—Ⅲ含量。结论 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关 键 词:脑梗死 抗凝血酶类 急性期 血浆 

分 类 号:R743.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