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杰[1]
机构地区:[1]江苏大学
出 处:《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3期60-61,共2页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摘 要:一、在指导思想上,关注人的完整发展,注重课程的完整性 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自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自育”,“自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决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教育是直面人之生命、为着人之生命、提升人之生命的活动。学校体育实践的文化建构主要是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忽视人的存在,肢解人的整体,把人作为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等种种非人的“体育”而提出的。要拒斥社会功利性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消解,必须从人自身内部彰显人的超越性根基,重新唤起人的生命之思对自身的寻思功能,促进完整人性的构成。传统学校体育注重把人看作现实存在物加以塑造、改造和利用,拆解了人的本质的完整性,它只看到了人的主体性而忽视了人的本体性,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人的精神自觉能力和自我生成性,重视对学生的身体关怀,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因此,从本体论意义上讲,学校体育应由实践本体向生存本体的提升和转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