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2]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31
出 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0期59-64,F0003,共7页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变革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编号:7057204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研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组织复杂性管理>(编号:NCET-05-0453);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组织有效适应复杂环境的权变模式研究>;江苏省农机局基金项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观的组织适应性模型研究>(编号:GXS06010);南京农业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观的组织适应力模型构建与仿真研究>(编号:RCQD06-05)
摘 要:环境复杂多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陷入组织复杂性困境,而更多的研究者及实践者开始追求最优组织复杂性。本文在分析、整理相关文献后认为:在组织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个最优组织复杂性状态;当组织处于这一状态时,其自身复杂性与环境复杂性相匹配;如果组织能通过自组织、自学习、非线性正负反馈等机制来调适自身的复杂性,并使之与环境复杂性相匹配,组织就能持续动态地接近最优组织复杂性状态;这时的组织具有最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